直到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

传祺向往全新车系正式发布,一口气推出4款车型,包含1款轿车,1款MPV和2款SUV。轿车名为1 Concept,定位30万级大型轿车,将采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新一代鸿蒙座舱和华为乾崑智驾ADS 3.0。MPV是基于传祺M8打造,也会搭载华为高阶智驾,两款SUV,其中一款SUV是更大尺寸的向往S9,跟问界M9,理想L9同级别。

另外一款就是近期曝光度极高的传祺向往S7,搭载广汽自研的端到端高阶智驾系统,已经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国补后19.48万到23.48万。

向往S7外观中正大气,车身尺寸为4900/1950/1780mm,轴距2880mm,拥有同级最高车身和200mm最大离地间隙。此外,传祺向往S7还配备了2618mm全球最长天际线智能前灯带,搭载了由2248颗LED灯珠组成的AI情绪大灯,可预设至少8种情绪灯语。

传祺向往S7搭载广汽自研的L2++无图端到端类人智驾系统,集可变焦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及27组车规级全视角传感器于一身,构建了一个360°无死角的环境感知网络。
值得强调的是,传祺向往S7直接配备高速及城区NDA智能驾驶功能,赠送价值2.5万元城市NDA智驾功能终身使用权,无需OTA推送。

为什么向往车系的推出的重要性远超想象?就是因为向往车系在现有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之外独创了一套全新的玩法。极有可能成为华为版图扩张的第四种模式!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对车企和消费者都能带来巨大的好处,甚至具有颠覆意义。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浪潮下,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已成为行业主流。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其汽车业务已形成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如极狐阿尔法S HI版)以及智选车模式(如AITO问界系列)。然而,广汽传祺与华为的合作却呈现出一种突破性创新,其深度融合的“双路线并行”策略,不仅超越了华为现有模式,更可能为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新范式。

一、华为现有合作模式的边界
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华为提供单个模块,如电机、激光雷达,车企自行整合。优势在于灵活,但技术协同性弱,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HI模式:华为提供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像智能驾驶、座舱、电动系统,车企负责整车制造和品牌运营。典型案例是北汽极狐,但由于车企需承担市场风险,且华为技术主导权过强,容易导致车企“技术空心化”。
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介入产品定义、设计、销售环节,车企退居“代工厂”。问界系列即是代表,但该模式下车企品牌价值被稀释,合作对象多为弱势车企。

二、广汽与华为合作的突破性特征
广汽传祺与华为的合作被定位为“品牌内系列”,但技术整合的深度远超传统模式,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融合的双向性,华为不仅提供智能驾驶系统、鸿蒙座舱、芯片等核心部件,更与广汽动力域软件进行集成式开发,甚至将智驾系统与传祺底盘调校深度耦合。这种“双向开发”打破了HI模式下单向技术输出的局限,既保留了广汽在底盘、动力系统等传统领域的积累,又融入了华为的智能化能力,形成“1+1>2”的技术协同效应。

生产环节的深度介入,华为首次将合作延伸至生产制造环节,例如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化生产线效率,或将华为质量标准引入广汽工厂。这与智选车模式中车企仅承担制造的角色不同,广汽仍掌握生产主导权,华为则以“技术合伙人”身份提供支持,避免了品牌主导权的争夺。

双技术路线的战略平衡,双方约定“广汽自研与华为智能并行”,即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同时推进两条技术路线:广汽继续迭代其ADiGO系统,而华为提供高阶智驾方案。这种“双保险”策略既防范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又通过内部竞争加速技术迭代,为车企保留了长期技术自主权。

三、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性意义
重塑传统车企转型路径,广汽模式证明,传统车企无需在“全盘自研”与“沦为代工厂”之间二选一。通过划定核心能力边界(如底盘、生产)、选择性引入外部技术(如智能软件),可实现“可控的开放”。这为其他大型车企提供了转型样板——既能避免重复投入底层技术研发,又能保持品牌独立性。

重构科技公司与车企的权力关系,华为在广汽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从“技术霸主”转变为“生态赋能者”。双方通过协议明确技术归属权(如广汽保留底盘数据主权),解决了HI模式下车企对数据安全的担忧。这种平等协作关系,可能吸引更多一线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

加速智能汽车技术平民化,广汽传祺作为年销百万级的主流品牌,其与华为的合作将推动高阶智驾、鸿蒙座舱等技术下沉至20万元级市场。相比问界系列主打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此举可能更快实现智能汽车规模化普及,倒逼全行业技术升级。

这一模式的成功仍需克服两大挑战:其一,双技术路线可能导致资源分散,需建立高效的内部协同机制;其二,华为与其他车企的合作是否会导致广汽技术独特性被稀释。但无论如何,广汽与华为的合作已为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智能化时代,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基于能力互补的共生进化。未来,我们或将看到更多“某某自研+华为智能”的混合模式,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智能化竞争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