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住在他南京大别墅旁的平房里:他62年把别墅上交了

艾薇沧桑史 2024-12-18 22:16:33

竺可桢的大别墅,为何成了孙女的平房?

“身后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选择。”一栋气派的大别墅,原本属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如今却见证了他家族后人的生活变迁。

让人意外的是,这栋别墅的主人早在62年前就主动放弃了它,结果他的孙女却一直住在旁边搭建的平房里。

这里面的故事,耐人寻味。

一栋别墅的前世今生

1930年代的南京,颐和路一带是富人扎堆的地方,满眼都是带着西式风情的大宅院。

那时,竺可桢正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事业蒸蒸日上。

他在这里买了一块地,盖了两层小楼,砖木结构的房子,灰墙红窗,拱形门,配上宽敞阳台。

这种设计在当时可不多见,住进去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栋别墅,不仅是他和家人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国气象学的一个“秘密基地”。

像《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资料》这些开创性成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可以说,这栋房子不仅承载了家庭的温暖,更记录了一个学科的成长。

不过,1949年以后,竺可桢被调任到北京,家人却留在南京。

后来,这栋别墅的归属发生了变故,成为了竺家人命运的转折点。

一场“交公”的决定

1962年的冬天,竺可桢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将自己在南京的这栋别墅交给了国家。

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是革命者,既然如此,私人财产就不应留在手里。

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以身作则”。

当时,竺可桢的长媳孙祥清带着孩子住在别墅里,这个决定对她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冲击。

别墅是交了,但人还住着。

不过,从那以后,竺家人便不再是“主人”,需要按规定交房租。

到了1971年,情况再次发生变化,孙祥清一家被要求搬出别墅,另住旁边的一间平房,而这间平房原本是别墅的厨房改建的。

平房很小,只有几十平方米,和别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竺家人没有抱怨,默默接受了这个安排。

从那一年开始,竺可桢的长孙女竺明芝,就在平房里度过了她的大部分人生。

平房里的生活,为何延续60年?

1. 家庭的变故,命运的转折

事情的起点,要从竺可桢的长子竺津说起。

他是个踏实本分的教师,原本在南京第三初中教书,生活算是安稳。

1958年,他被下放到农村农场劳动。

在一次工作中,他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

尽管竺家人尽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1961年,他离世时年仅40岁,留下妻子孙祥清和一双儿女。

丈夫的早逝,让孙祥清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低谷。

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子女,还要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活难题。

竺宁(竺津的妹妹)和竺明芝(竺津的女儿)都在求学阶段,家庭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大。

这一切发生时,竺可桢已经年事已高,住在北京,心力交瘁。

他只能凭借书信、诗句来表达对儿子的哀悼和对家人的牵挂。

但老人心里清楚,时代的洪流已经裹挟着家人,难以回头。

2. 从别墅到平房,家族的隐忍

1971年,竺明芝和母亲孙祥清被要求搬离别墅,原因至今不明。

这一年,竺明芝刚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从此变得更加局促。

平房只有一层,采光不好,冬天冷得发抖,夏天闷得透不过气。

但母女俩没有选择,只能将就过日子。

当时,南京的颐和路一带已经成为“公房”集中区,许多曾经的名人故居都被分配给机关单位使用。

竺可桢的别墅也不例外,住进来的不是陌生人,而是单位分配的工作人员。

至于竺明芝一家,只能眼睁睁看着隔壁的别墅日渐热闹,而自己却只能在平房里过着清贫的日子。

3. 精神疾病,困住了生活的出口

生活的重压之下,竺明芝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1975年,她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从此,她的母亲孙祥清便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南京专心照顾她。

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拮据的生活。

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祥清始终没有向社会或政府提出额外的要求。

她依然坚持每个月交纳房租,即使这笔钱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负担。

或许,在孙祥清的心里,丈夫的去世、家庭的不幸、生活的困窘,都是时代的安排,她能做的,只是尽力维持生活的尊严。

一代人的选择,后代人的坚持

竺可桢的一生,可以说是科学与责任的完美结合。

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为国家大义舍小家利益”。

但他的这个选择,也让后代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有人或许会觉得不值,认为这代价太沉重。

但竺家人从未抱怨,只是在平凡的日子里,默默承受,默默坚持。

今天,当我们走过南京颐和路,看到那栋别墅时,也许不会想到,旁边那间不起眼的小平房里,住着一位始终坚守生活尊严的老人和她的女儿。

而这段故事,正是关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如何面对命运选择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别墅是房子,平房是家。或许,这才是竺家故事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0 阅读:0

艾薇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