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里排第三,也是毛主席的贴身保镖,儿子如今是正国级干部
他是毛泽东麾下最初的卫士长,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员猛将。出身黄埔军校的他,早年便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壮志,加入了共产党。
从三湾改编,到井冈山根据地,他始终跟随着毛主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不仅是战略上的伙伴,更是生死相依的战友。
行军路上,他和毛主席共克时艰,毛主席的核心身份得到确立之后,他更是24小时寸步不离的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他就是开国上将中排行第三的张宗逊。
革命初期,他几乎寸步不离的守卫着毛主席,在毛主席备受排挤的那段岁月里,张宗逊坚定不移的拥护毛主席,张国焘试图分裂党组织的时候,张宗逊也首先站出来,批评张国焘的行为,再次重申毛主席的思想。
可以说,他在毛主席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毛主席最宝贵的支持,而毛主席也同样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多次担任要职,在情急危机的时刻,多次将自己的后背全然托付给张宗逊。
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一生忠诚和奉献的最高肯定。虎父无犬子,多年后,他的儿子张又侠也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正国级干部,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屡建奇功。
他曾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
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
1926年,张宗逊进入广州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入伍生的一员,被编入第二团二营五连。
在马克思理念的洗礼下,他正式成为中共党员。
国共第一次合作爆裂之后,南昌起义随即爆发,张宗逊没有直接参与起义,但随着警卫团转战到江西修水地区,参加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此时,他已是改编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的参谋,也是在这个时候,张宗逊结识了毛主席。
在这场夺取长沙的起义中,张宗逊既当先锋,又当后卫,他曾率领一连兵力,连续奋战十余日,毛泽东对他高度赞扬。
1927年9月,张宗逊跟随毛泽东的队伍辗转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三湾的五天休整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毛泽东把原先的三个团精简为一支更精悍的部队,又细分成七个精悍的战斗连队,改编完成后,张宗逊被委以重任,成为特务连的副连长,直接负责毛泽东的个人安全,成为了他名副其实的首任卫士长。
不久后,部队突然遭遇了反动地主武装萧家壁部的突袭,情势危急。
在这紧要关头,罗荣桓迅速指派张宗逊率带领一众精锐,主要负责保护毛泽东。
在转移过程中,部队不长途跋涉,毛泽东经过数十日的奔袭,两只脚都被磨得伤痕累累,张宗逊多次恳请毛泽东坐上担架,以免伤势加重,但毛泽东坚持要和战士们一起走路。
多年后,当张宗逊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十分感慨,也是经过这一次,他对毛泽东第一次产生敬佩之情。
大部队在抵达井冈山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正式诞生,而张宗逊作为这一伟大时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成为了红军初创时期的骨干连长之一,他还兼任游击大队大队长,在当地和反动派展开游击战。
1929年初,随着红四军战略转移至赣南、闽西,张宗逊先后担任了红四军第三纵队九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及军代理参谋长等职务,在实战中不断磨砺。
当时毛泽东想要培养一支情报部队,于是便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张宗逊,张宗逊深入敌后收集情报,通过报纸获取关键信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情报部门的正常运转,还为大柏地战役提供了很多情报。
这一战,红军以少胜多,全歼萧团,俘敌八百余人,缴获武器无数,大柏地之战成为红军反“围剿”斗争中的一次辉煌胜利,而之所以有所战果,就是因为张宗逊期间获得了重要的情报。
反“围剿”时期,张宗逊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多个高级职务,从师长到军长,再到警备司令,始终冲锋在反“围剿”斗争的最前线。
1934年,他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为红军培养了大量优秀指挥人才。长征途中,他更是身先士卒,指挥部队攻克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征结束后,张宗逊终于抵达了陕北的保安。在这里,他终于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张宗逊平安度过长征,非常高兴。
接着,毛主席又有重要任务交给张宗逊,他决定将张宗逊调到总部机关工作。
张宗逊对陕北的风土人情了解颇深,毛主席希望他可以给红军做向导。
于是从1937年1月6日起,张宗逊正式担任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一职,并兼任延安等五县警备司令,那时的他才刚刚28岁。
年轻的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的未来将和新中国的革命道路紧紧相连。
将军战阵威严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率部挺进晋西北,成为抗日前线的中流砥柱。
在雁门关、晋察冀边区,他多次挫败敌军,面对日军对五台山地区的猛烈围攻,他临危不乱,亲自指挥滑石片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大队,毙伤俘敌七百多人,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次年,他又转战冀中,和陈庄等地的人民并肩作战,多次反击日军“扫荡”,还多次抵御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0年,张宗逊回归晋西北,投身夏季反“扫荡”,还参加了震撼中外的百团大战,同年末,他兼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在安徽茂林地区对新四军进行伏击,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新四军措手不及,六千余名英勇的将士在这场事变中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当时张宗逊正担任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旅长兼吕梁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不久,张宗逊返回延安向毛主席做战争汇报。
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蒋介石要趁机发动内战,于是便让张宗逊留了在延安以防不备之需。
好在毛主席通过社会舆论对国民党施压,在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在1943年7月10日下令胡宗南部暂停对延安的军事行动。
但是,蒋介石并不甘心放弃行动,因此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危险并未根本解除。就在蒋介石停止“闪击延安”命令下达后的短短几天内,胡宗南部便突然袭击了淳化县的爷台山等地,针对我鲁南和陕北两个重要根据地展开重点攻击,侵占了大片边区领土。
随着国民党兵力的密集调动,延安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警报迭起。
毛主席致电贺龙,要求将晋绥第一纵队调往陕北进行增援。
张宗逊率领部队日夜兼程返回延安,再次承担起直接保卫毛主席的重任。
为抗击国民党,毛主席组建了反击指挥部,任命张宗逊为司令,收复失地。领命后的张宗逊,仅用了一个昼夜的时间,就全歼了入侵的部队。
这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张宗逊不仅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还借此机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冬训练兵和大生产运动,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士。
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肩负起了解放大西北的重任。
他先后担任晋绥野战军代司令员、大同战役野战指挥部司令员等要职,逐一攻克了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战略重镇。
当时大西北盘踞了非常多的军阀,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等“西北五马”,长期在西北驻扎,给解放军的解放事业带来了很多的阻力。
但最终,在张宗逊和彭德怀共同作战,彻底瓦解了军阀的势力,也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战斗力。
解放大西北之后,张宗逊又来到了新疆,为解放新疆做出了很大贡献,至此,占全国国土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大西北终于全面解放,而张宗逊则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后,张宗逊留在了西北,负责西北军区的工作,在当地开展剿匪肃特斗争。将盘踞在西北五省、区的土匪和特务势力一网打尽。
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戎马一生最大的肯定。
张宗逊一生爱民如子,唐山大地震时期,他已经将近70岁,仍亲自挂帅,协调全军后勤资源,以身作则,还随同中央救灾团队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救人。
退役后的张宗逊,又积极参与当地的重建工作,他多次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这里。
张宗逊育有两子,儿子张又侠,继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军人,并且历任要职,曾先后担任陆军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位,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