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缘何最好的婆媳关系?没关系!春秋战国成笑柄?

澹秋是映山 2025-01-13 19:57:24

婆媳关系的五阶段变化

婆媳关系就像是家庭里的大梁,能反映出家庭关系的好坏。我最近看了京山农村的一些调查,发现婆媳关系至少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里,婆婆和媳妇的关系、角色,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位置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媳妇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掌握了家庭的大权;而婆婆则从一开始对媳妇呼来喝去,到现在变得很讨好媳妇,婆媳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减少了。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不同年代的五六十岁婆婆和二三十岁的媳妇之间的关系。

解放前的婆媳关系

在京山的农村里,婆媳关系方面,“解放”和“土改”可是很重要的转折点,之前之后的情况差别可大了。解放前的农村家庭,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婆婆的地位都比媳妇高,媳妇就是下人,低人一等。“娶媳妇不能对她太好”这说法,大家都是认可的。这种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在家族和村里都有支持。

老一辈的人说,那时候几乎找不到对媳妇好的婆婆。媳妇每天得早早起床,先把家务收拾好,再去厨房烧茶做饭,然后再把茶送到婆婆房间给老人请安。“请安”这事很有讲究,能体现婆婆的地位和权威。九房村就流传着一个关于“请安”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过去的婆媳关系:

解放前,九房村两家大户人家结婚,女方的嫁妆有上千床棉被,自认为很阔气。但男方说,你那上千床棉被还不够我每个客人用的。媳妇进门后,婆婆要考验她的能力。头天晚上,婆婆把厨房里的柴火全搬走了,第二天早上看媳妇怎么办。媳妇早上起来发现厨房没柴火,急得团团转,但急中生智,把陪嫁的衣服撕碎,混上油,生起了火。婆婆看到后非常满意。

旧社会的婆媳关系

平时家里的杂活都是媳妇来做,婆婆就算没事干也不会帮忙,反而会拿着扇子在旁边监督,稍微做得不好就大声嚷嚷。那时候,媳妇总是受气的对象。尽管受气,但她也不敢生气,更不敢反驳婆婆的话,婆婆说什么就是什么,媳妇只能憋着气。

屈老师这样描述当时的婆媳关系:“以前啊,在旧社会,婆婆就是婆婆,媳妇就是媳妇,太阳明明是圆的,如果婆婆说它是扁的,媳妇就得说太阳是扁的。”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媳妇在家里扫地,姿势不对,屁股翘得老高,婆婆看着不舒服,就说:“你这屁股翘到天上了。”媳妇不敢争辩。有一天,一群妇女在讨论天空有多高,媳妇插话说:“天空有两个屁股那么高。”大家都不明白,她解释道:“一个屁股在半空中,两个屁股就是整个天空嘛。”

由此可见,婆婆在家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媳妇受了气不能当场发泄,只能私下抱怨几句,而婆婆背后也会数落媳妇的不是,因此就有了那句俗语:“媳妇背里背个锣,背着说婆婆;婆婆背里背个鼓,背着说媳妇。”

媳妇之所以能忍气吞声,一是因为不敢反抗,二是因为有盼头。等自己熬成了婆婆,等年轻媳妇来了,她就可以用当年婆婆对待她的方式去对待新的媳妇。家庭的这种秩序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江汉平原的传统社会结构在革命中的崩溃

因为江汉平原经常闹水灾,村子变化很快,社区的记忆也不深,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都不牢固。所以在革命和现代国家建设的时候,这些传统的东西很容易就被动摇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京山的婆媳关系就是这样,新政权一来,马上就开始变化。“土改”到1965年左右是婆媳关系的一个新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婆婆被国家定性为“恶婆婆”,是需要被推翻的对象。这时,媳妇敢顶嘴了,但还是没有占上风。

京山的农村解放得比较早,土改也进行得比较早。土改之后,京山的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改的主要任务是争取革命群众,打击反动派和反抗派。婆婆作为旧式权威的象征之一,一开始就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当时的口号是把妇女从丈夫、父亲和旧式婆婆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明确反对旧式婆婆的架子,对一些典型的“恶婆婆”进行批斗,直到她们交出家庭的权力,向媳妇低头认错为止。

媳妇学习班与婆媳斗争

另一方面,农会还办起了媳妇学习班,教她们要有反抗旧式婆婆的革命精神,让她们诉苦,控诉婆婆的种种恶行,鼓励她们勇敢地跟婆婆斗争。媳妇学习班的效果不错,确实有不少妇女开始理直气壮地顶撞婆婆,甚至把那些恶婆婆举报到农会,让她们受到批斗。在强大的政权压力下,婆婆们感到了威胁。如果这时候婆婆还摆出旧时的架子,很容易被新政权抓住把柄,搞不好还会被批斗。所以,尽管婆婆对媳妇的顶撞感到很不舒服,也很憋屈,但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欺负媳妇了。

不过,婆婆也不是完全没有出气的地方,毕竟媳妇还生活在家庭里。在这个小圈子里,男性的权威虽然也受到了冲击,但还没有彻底动摇。因此,如果丈夫站在他母亲那边,媳妇在家里就很难得到足够的支持,权力也难以超过婆婆。而且,整个村子的舆论也没完全转变过来,虽然人们逐渐接受了媳妇顶撞婆婆的行为,但还没习惯看到媳妇太嚣张,大多数人还是站在婆婆这边。1959年结婚的屈老师是这么描述她家里婆媳关系的:

社会变迁与家庭地位演变

我们结婚半年后,她(媳妇)就开始跟婆婆吵架,俩人经常拌嘴。我两边劝,让老人忍着点,年轻人也得忍着点,只有忍着才能避免矛盾。那时候儿子总是帮着他妈。我结婚那会儿,总是婆婆占上风。总不能老是婆婆赢吧?媳妇顶几句,自己就强迫自己认输,这好像是社会的习惯。社会上还是觉得媳妇做得不对,做好媳妇要有自尊心。如果太强硬,别人和婆婆都会说:“这媳妇太厉害了。”要维护婆婆的尊严。那时,媳妇还是不太做得好,还没转变过来。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形势对婆婆越来越不利。媳妇参与村庄活动、政治生活和国家建设越来越多,她在村里也越来越有影响力和权力,开始能撑起半边天。在村里,年轻妇女和男人一样参与生产和政治活动,而老年人则被边缘化。因此,年轻媳妇不断受到国家和村庄的影响,她们的地位逐渐提高,慢慢摆脱了家庭事务的束缚。年轻妇女在家里说话也越来越有分量,也开始敢于参与家庭决策。

婆媳矛盾激化

同时,婆婆的地位开始变弱了。她发现儿媳妇越来越不好管,家里说的话也不怎么有人听了,自己的儿子也开始偏向那个外来的女人,有时候甚至对她言听计从。婆婆觉得挺别扭的,想回到以前那种状态,对儿媳妇也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看不惯。她开始加大管教力度,想要压住儿媳妇。而儿媳妇面对婆婆的压力,也越来越受不了,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的地位和她现在的新角色不匹配,所以反抗也越来越强烈。婆媳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激化了。这种情况大概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京山的婆媳学习班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京山农村的婆媳关系简直糟糕透顶。那会儿,婆婆和媳妇势均力敌,谁也不让谁,天天掐架。大队干部们说,那段时间家庭纠纷特别多,他们刚解决完一家的问题,就得赶紧去下一家继续解决类似的问题。他们除了忙生产,还得整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主要就是婆媳俩在那儿“讲口”(吵架)。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关系,国家决定在那儿办起了媳妇学习班和婆婆学习班。按年龄分,50岁以下的媳妇去媳妇班,50岁以上的婆婆去婆婆班,所有已婚妇女都得参加。这两个班一开就是四年,课程内容主要是教妇女怎么当好媳妇、怎么当好婆婆,还会学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有好人好事,评“五好社员”(爱公社、爱集体、爱家庭、爱劳动和助人为乐)。获奖的人还得上台讲自己的经历,感情特别真挚。婆婆班教老人们“树立新风气,改掉坏习惯”,媳妇班则教媳妇们怎么做好媳妇,怎么孝顺老人,学会忍耐,处理好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的变迁与权力转移

学习班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婆媳之间的紧张关系。它让婆婆慢慢放下了原有的权力欲望,开始接受平等相处的理念。学习班的内容主要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婆婆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媳妇交流。这让许多婆婆不再摆架子,而是主动礼让媳妇,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自己的弱势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虽然学习班让媳妇变得更加温顺,但媳妇在家里的实际地位大幅提升,甚至超过了婆婆。这是婆媳关系中媳妇首次占据优势。

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媳妇在家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婆婆则被迫听从媳妇的安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婆婆接受了自己新的角色和地位,媳妇也赢得了家庭权力之争的胜利。

然而,这期间婆婆并没有完全屈服。随着媳妇权力和地位的提升,婆婆开始反抗,对社会给她们的角色和地位感到不满,试图扭转局面。婆媳关系依然紧张。媳妇占据了优势,经常找婆婆的茬,如果婆婆无法忍受,就会反抗。就像屈老师描述的那样:

到了“文革”之后,情况开始转变,婆媳角色颠倒了,媳妇成了主导者,婆婆成了被主导者。婆婆不得不认输,“一把手”也得改变态度。这时,媳妇被婆婆们戏称为“媳虎”。

婆媳矛盾与育儿分工

媳妇想让婆婆帮忙带孩子,但婆婆还要去生产队干活,所以没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媳妇就会不高兴。婆婆也觉得不好意思,“我一个人哪能两边都顾得过来呢?我也要去干活,总不能背着孩子去地里吧。”这样一来,婆媳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更复杂的是,一般家庭有几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小孩。如果只帮一个儿子带孩子而不帮其他儿子带,就会引起争执:“我的是闺女,他的才是儿子。给孩子吃的,给我的少,给他的多。”有些婆婆确实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明明是一个东西,却分成一大一小两份,大的给孙子,小的给孙女。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婆婆也很难反驳,只能认栽。儿子越多,婆婆就越难照顾周全,受气的机会也就越多。

80年代婆媳斗争与妇女自杀

这种情况,就是媳妇强势、婆婆受委屈,一直持续到了1980年代初期。不过,并不是所有媳妇都能占据上风,还是有很多厉害的婆婆出现。这些婆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培养出来的能干媳妇,等她们成了婆婆掌权的时候,正值中年,身体也还硬朗,自然不甘心被二三十岁的媳妇压一头,甚至比传统的婆婆还要霸道。而这时的年轻媳妇也不好惹,所以就形成了两个强势的女人对峙的局面。

这种局面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这些婆婆最终屈服于社会趋势,接受了媳妇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学会了在这个新时代如何做一个新式的婆婆,也就是“学会做老人”。另一种是婆婆不愿意认输,继续斗争,给媳妇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她们觉得自己权力很大,另一方面还得听婆婆的,这就让她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所以在1980年代初期,随着集体解散、国家不再干预家庭内部事务,有些媳妇走投无路,选择了喝药自杀。

在1980年代初期,农村年轻妇女自杀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九房村有九个妇女自杀,除了两个是因为夫妻矛盾外,其他七个都是因为婆媳关系。京山地区特别的是,在妇女地位接近顶峰时,竟然出现了一波自杀潮,这主要是因为两代强势女性之间的社会性格冲突。

80至90年代婆媳关系改善与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是京山农村婆媳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那时候婆媳关系变得相对平和,婆婆接受了现状,媳妇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吵闹,吵架的情况减少了。不过,儿子和媳妇开始不愿意赡养老人,甚至把老人逼到了绝境,导致很多老人因为绝望而选择自杀。

在访谈中,农民们这样描述那个时期的婆媳关系:

社会变化挺大的,人的素质也提高了,大家不再那么斤斤计较了,吵架也少了。以前谁嗓门大谁占理,现在能忍就忍。吵架没啥好处,还丢脸。社会思想素质提高了,以前觉得吵架逞强很牛,现在这事儿不光彩。

吵架不光彩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化严重,大家都卷入了村庄的竞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逞口舌之快,而是把精力放在挣钱和积累财富上。所以那些只知道吵架的人,就会落伍,被人看不起。

家庭结构变化与分家趋势

这段话用口语化的中文可以这样表达:

这段时间,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小。农村里分家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彻底。不仅要把老人的财产全都分开,甚至老人也要被分出去。兄弟们一旦分家,权利和义务也都跟着分开。最早分家的那些人占了不少便宜,家里会给他们盖新房,他们结婚后也不用再为其他兄弟的婚事花钱。从这以后,最小的儿子结婚后一般会和父母一起生活一两年,然后就分家。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几乎是刚结婚就分家。独子分家也很常见。所以,不管老人多大年纪,都得自己过日子。

所谓的“单过”,就是儿子有自己的家庭,老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地各管各的,饭各吃各的。这样一来,婆婆和儿媳妇之间的矛盾就少了很多。偶尔有点争执,也是因为婆婆照顾孙子不公平引起的。有时候是因为给某个儿子做事做得多一些,另一个少一些。还有时候,儿媳妇和儿子会抱怨老人分家产不公平。

到了1990年代,儿媳妇们越来越强势,基本上刚进门就能和公婆吵架。不分家的话,小两口赚的钱只装在自己口袋里,根本不花家里一分钱,完全是“啃老”。儿媳妇有什么事情要办,有什么东西要买,就直接找公公要钱,公公就成了他们的提款机。如果给的钱不够或者不给,儿媳妇就会闹。因此,公婆也开始考虑分家,自己赚的钱自己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受儿女的气。

老人赡养问题

张大叔六十多岁了,他的独生子结婚后就带着儿媳出去打工了。孙子在他身边待了七八年,生活费、学费、医疗费,全都是张大叔自己掏腰包,儿子没给过一分钱。前年,儿子攒了三万块钱回家盖房子,还差一万多,张大叔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支持儿子建房。一家人搬进新房住了两年,期间所有的开销都是张大叔出的,儿媳时不时还向他要钱。等把张大叔的钱榨干了,儿媳就开始找茬吵架。张大叔觉得这样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跟儿子分了家,老两口搬到了离新房一两里远的土砖房里。

分家之后,儿媳就不再来找他要钱了——毕竟不是一家人,不好意思开口。张大叔现在种着三四亩地,还在河里抓黄鳝卖,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每年还能省下几百上千块钱。他说要把这些钱存起来,以防将来老了用得着。

从1990年代开始,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核心化,核心家庭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宁愿牺牲老人。老人的地位直线下降,被彻底排除在村庄的社会之外。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要下地干活才有饭吃。儿子在老人还能动的时候,坚决不给粮食也不给钱。如果老人动不了了,就由儿子来赡养。如果有兄弟之间互相推诿,根本没人愿意赡养老人,都指望其他兄弟来承担。老人不能自己做饭后,就由儿子送饭,即便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老人也不上桌吃饭。

不孝的代价

一个老太太先是接了儿媳妇,后来又来了孙媳妇。老太太年纪很大了,八十多岁或九十岁,和儿子一起住在新房子里。老太太住的是新房的后面那间小屋。她生病瘫痪后,孙媳妇来了有一年多,居然都不知道家里还有这么个老太太,因为她从来不上桌吃饭。每天都是儿子或儿媳妇把剩下的饭菜端到柴房里,倒在老太太的碗里就不管了。别人家剩下的饭菜最后都给猫狗吃了,他们家剩下的就给老太太吃。

有一天,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妇都不在家,孙媳妇在家里烧火做饭,去柴房找柴火时听到里面有人哼哼,吓了一跳。老太太说:“我是你奶奶啊。”孙媳妇一看那个碗,已经几年没洗了,上面全是霉菌。孙媳妇心地善良,就把碗拿走了,然后把自己结婚时用的新碗拿来给奶奶吃饭。

儿子和儿媳妇回家后看到碗不见了,就问孙媳妇为什么把碗拿走了。孙媳妇说:“我要把它留起来,以后给你们吃饭用。”听了这话,这对儿子和儿媳妇才把老太太接出来,让她上桌吃饭。

这些老人得不到儿子们的照顾,也没有任何社会救济。在1990年代,很多老人因此感到绝望而选择自杀。九房村就有九例老人因绝望而自杀,都是因为子女没有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经常打骂老人。另外还有三例老人自杀也与子女不孝有关。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认为,自杀可能是他们未来不得不走的一条路,而且大多数老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一位名叫王国雄的57岁村民在谈到一例老人自杀时说道:

农村老人的绝望

我觉得他肯定得自杀了,除了这条路没别的办法。以后的老人也都得这样,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大多数人干农活,活到七八十岁,干脆死了算了,早点上天堂。因为他们觉得人生没意义了,老伴一死,每天还得洗衣做饭,一个人吃饭也没意思。

其实老人们内心是希望能下一代多关心自己,能给口饭吃,也希望能时不时来看看自己。有个86岁的老太太抱怨说:“谁会来让你吃一口,喝一口,或者看你一眼?”但在年轻人看来,老人自己种田自己吃已经成了美德,用来解释这个地区老人的勤劳。这说明在这个地方,老年人的绝望处境已经被普遍接受了。九房村的会计还跟我们夸耀:“老人做一些轻松的农活,自己养活自己,很少让儿女养。他们种地,找人帮忙,不增加儿女的负担。老人也不需要儿女给粮食,自己都有点口粮田,实在动不了了,就找人帮忙,不用儿女出钱。我们这儿还有九十岁的老人在种口粮田呢!”

新时代婆媳关系改善

2000年以后,婆媳关系有了新变化:婆婆开始为媳妇考虑,媳妇也对婆婆有好感,大家互相体谅。那些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结婚的人,到了21世纪陆续成了公婆。他们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教训,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所以在感情上特别努力去“讨好”小两口,特别是婆婆们争相讨好媳妇。这些人有几个优点:一是年轻时有一定积蓄,不仅能帮子女娶媳妇,还能支持儿子建房或买房(在村里或者县城、镇上),做了公婆后还能继续帮忙;二是他们一般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不会偏心,也不用担心照顾不过来,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独子身上。因此他们“讨好”小两口既有钱又有精力,很容易得到儿子和媳妇的喜欢。感情是相互的,现在的儿媳妇和婆婆关系就像母女一样,非常亲密。

新媳妇进门与婆媳关系改善

九房五组最近娶进门的新媳妇们,一个个都怀上了宝宝。婆婆们为了招待这些新媳妇,忙得不可开交。媳妇们在屋里打牌聊天,婆婆们则在厨房里忙活着做饭。做好饭后,婆婆们就把好吃的端给媳妇们。

婆婆们之间还互相攀比,比谁对媳妇更好。今天你杀只鸡,明天我宰头猪;你对媳妇好,我就对你更好。大家都争着比谁更慷慨大方。现在谁都不敢说自己穷,都在比谁更有钱。你过得好,我们就过不起?越比越讲究,现在大家都生怕别人说自己穷。你有啥,我比你更阔气。以前要媳妇干这干那,现在都不让媳妇干活了,把媳妇当祖宗一样供着。

婆婆对媳妇好,媳妇自然也会对婆婆好。毕竟人都有感情嘛。婆媳关系变得特别亲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婆婆夸媳妇,媳妇也夸婆婆,好像亲生母女一样,甚至比亲生女儿还要亲。现在婆婆还敢骂媳妇吗?没一个敢骂的,现在媳妇们可都是“媳虎”了,意思是像老虎一样厉害,谁也不敢惹。

虽然有些婆婆和老人们觉得,“以前当媳妇不容易,现在当婆婆也不容易”,但其实呢,“婆婆对媳妇那么好,媳妇也就更亲近婆婆,有了感情”。当然,也有媳妇觉得,“我来了你们家,你们就得对我好”,不懂得感恩,这是不会做人媳妇的表现。如果婆婆也不会做人婆婆,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好,那矛盾就大了。

在公婆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讨好他们的前提下,年轻夫妻们生活得很轻松。

新型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模式

现在的儿媳妇生了小孩后,也不跟自己睡,而是跟婆婆睡。要喂奶的时候,婆婆就把小孩抱过来喂一口。年轻的婆婆哪受得了这个,身体再好也吃不消。现在根本不用儿媳妇操心。儿子和媳妇一起出去打工,家里就留给公公婆婆带小孩。

这一代婆婆都愿意吃亏,觉得儿子和媳妇都是自己的人,能为他们付出就高兴。儿子娶了媳妇,婆婆受点委屈,儿子舒服了,心里也舒坦。上一辈也是这么做的,穿得差一点,吃得差一点,吃苦受累也要让儿子媳妇过得好,当父母的就觉得值了。

父母在解释为什么对子女这么好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的孩子少,每个都要疼,每个都要爱,父母恨不得全包下来。以前辛苦,大孩小孩都要照顾,忙得团团转。现在只有一个孩子,轻松多了,也不用重男轻女,毕竟只有一个。”

因为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儿子和媳妇生完小孩八九个月后就出去打工了,回家长期住的时间不多,小孩自然就交给公公婆婆带。父母又特别“讨好”儿子和媳妇,所以分不分家也就无所谓了。这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婆婆的“讨好”而变得融洽和谐。

情感在家庭中的崛起

从婆媳关系的变化历史来看,我们发现在这段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结构中,以前是看重各种价值观,但现在情感变得越来越重要,最后变成了维系家庭的关键。

0 阅读: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