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东省的一位年迈老太太正在家中静坐,偶然间,她翻开了别人寄来的杂志。随着她缓缓翻阅其中一篇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老太太的心情愈发沉重。文章详尽地描写了一位被誉为“黄总设计师”的人物。随着文章的深入阅读,老太太的眼泪开始不自觉地流淌,因为她渐渐意识到,文中的“黄总设计师”,似乎正是她三十年未曾见过的儿子——黄旭华。
1926年,广东省汕尾梅丰县,那个地方的风光与岁月似乎并不与历史的沧桑划上直接的联系。这片安宁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远离战乱的优势,成了许多家庭的庇护所。黄旭华便是出生在了这里,少年时代的黄旭华,过得相对平静。在那个年代,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他在学堂中一心读书,静默无言。黄旭华排行老三,父母亲切地称他为“三儿”,他性格温和、聪明,怀抱着浓厚的学术兴趣。
随着日军的侵略,黄旭华的平静生活被打破。战火吞噬了他的家乡,学校的窗外不时传来爆炸的轰鸣声。日军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黄旭华时常面临着不得不转学的困境,每当他熟悉了一个地方,炮火就如同自然灾难般摧毁了学堂,迫使他和同学们又要去寻找新的地方求学。
1945年,黄旭华经过多年艰苦的学习与努力,他终于收到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踏上了新的征途。在大学校园里,黄旭华始终保持着刻苦学习的态度,他对造船技术的研究充满了热忱,无论是在课本上阅读造船理论,还是在实验室中动手进行各种实验,黄旭华都一丝不苟,尽力做到最好。
时光荏苒,1949年,黄旭华顺利从交通大学毕业,并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在上海的多个重要机构工作,并于1954年参与了苏联援助中国舰船的转让和仿制工作。在上海的这些年,黄旭华的事业逐步进入正轨,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瞬间。1956年,黄旭华与同为学者的李世英结为夫妻。李世英了解丈夫的远大理想,深知黄旭华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的事业中,因此她始终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1957年,聂荣臻元帅提出了自主研发核潜艇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决定加快核潜艇的研制步伐。彼时,黄旭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二处从事潜艇技术的研究。他与几十位同仁日日夜地攻坚技术难题,但他并未意识到,这项工作远远超出了他原本的预期。
1958年的一天,黄旭华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通知他前往北京开会。此次前往北京的团队中,除了黄旭华之外,还有二十多名从事船舶技术研究的专家。抵达北京后,黄旭华才知道,这次会议由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而他正是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关键人物。
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此时他已经34岁,这多年的忙碌和学习生活,几乎让他与家人的联系变得极其有限。在他14岁离家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黄旭华与家人始终仅靠书信往来,偶尔的几句问候,和他内心的思乡之情相比,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直到两年前,黄旭华才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故乡。32岁的他,这一次不再是那个离家求学的少年,而是肩负起国家重任的青年才俊。那时的他回到家里,面对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中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回乡的时间太短,时间的匆忙让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团聚。他紧紧抱住父母,向他们承诺,以后会尽量多回家探望,让这份久违的团聚不再像过去那么艰难。
时光一天天流逝,春去秋来,岁月轮转,却依旧未见黄旭华的身影出现在家门口。家人们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带着深深的思念与渴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黄旭华的呼唤与期盼,但每一次的期待都只换来了沉默。黄旭华依然没有回信,也没有任何消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中的长辈渐渐老去,黄旭华的父母已经不再是那对年轻的夫妻。母亲曾慎其心中那份期盼的种子,依旧未曾熄灭,她每一次在信中提到黄旭华的名字,心中依旧满是温柔和等待。无论周围的亲戚朋友如何劝慰,曾慎其始终不相信,自己的“三儿”会是一个不孝子。
随着时光流逝,黄旭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人再次寄出信件,恳求他能够回家处理父亲的后事。黄旭华的兄弟姐妹对此深感愤怒,他们的怨言逐渐增多,甚至愤慨地斥责黄旭华为一个无情的儿子,一个背弃家人、忘却责任的男子。
对于父亲的离世,黄旭华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作为儿子,未能亲自赶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这成了他一生的最大遗憾。每当夜深人静,黄旭华回想起自己要常回家看看的承诺,内心的愧疚与痛苦便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年里,身为国家科研项目的核心人物,他无法轻易脱身,工作上的巨大压力让他忽视了亲情的呼唤。可他心知肚明,无论自己如何成就事业,这份无法弥补的缺失,却将永远伴随他一生。
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黄旭华并没有被家庭的痛苦和个人的遗憾所拖垮,反而在国防事业中越战越勇。作为中国核潜艇研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面对一无所有的困境,他们只能依靠苏联提供的一些零散技术资料,日夜攻坚,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核潜艇研发之路。黄旭华的技术天赋与坚定信念,使得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逐渐进入了正轨,艰难的起步阶段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随着研制工作逐渐深入,核潜艇进入了水下试验阶段。黄旭华和他的团队被派往了葫芦岛,这个简陋的地方成为了他们新的工作基地。葫芦岛的环境艰苦,四季分明,酷暑与严寒交替着考验着他们的毅力与耐力。尽管生活条件极为简陋,黄旭华和团队的成员依然坚守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一艘艘空白的潜艇模型逐步转变为可以出海的实物。为了技术突破,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常常在风吹日晒中进行试验,很多人几乎没有了正常的作息,身体健康也受到极大考验。
黄旭华深知,这项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尊严,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在这片没有豪华实验室、没有先进设备的土地上,他和同事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终于在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如期下水。这一刻所有的辛劳与付出都化作了无比激动的泪水和笑容。
1987年,黄旭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假期,短暂的休息让他有机会回忆起多年未曾探望过的家乡。他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段时间里似乎忘了给母亲带去一些关于自己的消息。于是他决定从这次假期中,带回一个象征自己心意的礼物,一本杂志。在杂志里,刊登了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其中赫然提到了黄旭华的名字。这是黄旭华在几十年默默奉献后,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有了具体的曝光。
这本杂志被黄旭华寄回了家乡,送到了母亲曾慎其的手中。接过杂志的那一刻,曾慎其心中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期待、疑惑与无尽的思念交织。随着她翻开那篇文章,逐渐地,她开始理解黄旭华长时间未曾回家的原因,所有曾经的困惑与埋怨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黄旭华并不是一个不孝的人,甚至相反,他的每一个决定和每一项选择,都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责任。曾慎其的心中涌上一股释然,她终于明白,自己那个多年未见的儿子,一直在为国家默默奉献,而非冷漠无情。
黄旭华的家人,尤其是母亲,终于明白了30年来的沉默背后,承载的是对国家使命的坚持与对家庭责任的深深割舍。曾慎其平静地放下杂志,泪水悄然滑落。
一年后,组织特批黄旭华回到家乡探亲。这次回家的黄旭华,已经不再是那个离家求学时的少年,而是肩负着国家重大责任的科研工作者。尽管他回到故乡,乡音已变,步伐也愈加沉稳,但面对年迈的父母,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他知道,自己将大半生的时间献给了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却未曾在父母床前尽过一丁点孝心。尤其是父亲已经离世,黄旭华没有机会在父亲的病床前尽孝,那份遗憾与愧疚永远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头。
这次的回乡探亲,让黄旭华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久违的重建。他站在父母的老屋前,久久无语,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情感。亲情的裂痕虽然无法完全修复,但他决定,在剩余的岁月里,他要弥补这些年里对家人的亏欠。
2014年,黄旭华因其在核潜艇事业中的卓越贡献,荣登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榜单,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他被誉为“默默奉献三十年的核潜艇之父”,这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不求回报的崇高精神的高度肯定。
五年后,他被授予中国首届共和国勋章。黄旭华深知,这份荣誉并非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团队,属于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复兴而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
参考资料:
《他三十年未与父母团聚,为国“深潜”造出大国重器!》——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