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28载的电梯巨头:年收入超过200亿元,掌舵人是芬兰首富

新潮商评论 2024-08-28 18:41:45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梯新梯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六成,去年电梯、自动扶梯和升降机产量同比增长3.9%至155.7万台。中国也是全球在用电梯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底,全国电梯保有同比增长10.22%至1062.98万台,而且中国的在用梯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其中95%的设备使用年限不超过20年。

庞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各路企业竞相分一杯羹,奥的斯、迅达、蒂升、日立、三菱、现代等世界主要电梯厂商均在我国设立了合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通力集团(KONE Corporation)也不例外。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芬兰企业,成立于1910年,总部位于埃斯波,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10个生产基地,拥有超过6万名员工。旗下产品包括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运送的客流量超过10亿人次。

在《ELEVATOR》发布的“2024全球电梯制造商10强”榜单中,通力集团继续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奧的斯电梯公司(Otis Elevator Company)和瑞士迅达集团(Schindler Group)。

相较于诞生于1853年的奧的斯、创立于1874年的迅达,通力属于“后来者”。其前身是一家名为“Tarmo”的机械修理厂,后更名为“KONE”(在芬兰语意为“机器/设备”),1918年生产的第一部电梯被安装在赫尔辛基地区。

上世纪20年代中期,通力母公司Strömberg濒临破产,商人哈拉尔·赫林(Harald Herlin)出手收购了通力,此后经过赫林家族四代人的精心经营,逐渐成长为全球电梯龙头。

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属第三代的佩卡·赫林(Pekka Herlin),他先是带领公司成功上市(1967年),紧接着实施两次蛇吞象的并购,将瑞典最大电梯公司ASEA Graham(1968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欧洲电梯业务(1974年)收入囊中。1981年,通过收购电梯制造商Armor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后来又拿下美国第四大电梯企业蒙哥马利(Montgomery),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1996年,通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由碟式马达驱动的无机房电梯MonoSpace®。顾名思义,就是电梯只需要轿厢运行的井道,而无需额外机房。往后发展,公司又研发出无需井坑的自动人行道电梯、小机房电梯等系列电梯,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去年,通力集团营业额达到1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74亿元)。根据《2024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显示,通力集团董事会主席安蒂·赫林(Antti Herlin,佩卡·赫林长子)以40亿美元身家排在第785位,蝉联芬兰首富宝座。此外,伊尔卡·赫林(Ilkka Herlin)、伊洛纳·赫林(Ilona Herlin)、海基·赫林(Heikki Herlin)同样榜上有名,身家分别为19亿美元、18亿美元、14亿美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力就经通力香港向中国大陆出口第一台电梯。1996年在江苏昆山投资设立通力电梯有限公司,经过20余年发展,占地约24万平方米的通力昆山工业园已成为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还是通力在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高235.6米“昆山测试塔”是其全球八大测试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世界第一台配备碳纤维曳引技术的双层轿厢电梯。拥有超过200项的有效专利。

中国大陆是通力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3财年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约26%,折合人民币约227亿元。累计发运设备台量突破150万台,维保台量突破60万台(包括“通力电梯”和“巨人通力电梯”双品牌)。

通力曾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冬奥会提供电扶梯和维保服务。旗下产品应用于70多个机场,20多个城市的80多条轨道交通和70多个高铁站,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等。

北京中信大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IFC)、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成都绿地中心、武汉绿地中心、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也能看见通力电梯身影。去年国内200米以上高层建筑中,1/3以上采用其客流解决方案。

2 阅读:1663

新潮商评论

简介:追踪科技、制造业、大消费领域最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