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教学不是表演,取消公开课、示范课

天天与趣事 2024-09-27 16:26:44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会所有孩子相同的答案,而在于激发他们发现自己独特的答案。”

说起公开课和示范课,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课堂不仅是展示教师教学能力的舞台,也是让学生们脱颖而出的机会。表面上看似乎皆大欢喜,但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可不这么认为。

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反常规”的观点:取消公开课和示范课。乍一听,你可能会想:“这不是自砸招牌吗?” 但仔细一琢磨,他的观点还真是有道理。

王旭明直言不讳地指出,公开课和示范课简直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折磨与摧残”。

每次公开课前,老师们都得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反复彩排。

就像准备一场舞台剧一样,老师不是在教课,而是在演课。为了让这场“演出”看起来完美无瑕,老师们还经常“借”来别班的尖子生,充当临时演员。

你说说,这哪里还是教学?更像是一场披着教育外衣的“真人秀”。

公开课和示范课的问题显而易见。

它们太过注重“表面功夫”,失去了教学的本质。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和不确定性的,而不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剧本。

现实中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老师也不应该被迫追求这种“假象的完美”。

毕竟,教学本身就应该充满未知和挑战,老师和学生都应当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再看看那些被安排在公开课上的尖子生。表面上他们是整个班级的代表,可实际上呢?

他们成了“表演道具”,这不仅对他们本身不公平,也误导了旁听的观众,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常态。

公开课给外界的完美印象,其实只是“假象”,反而掩盖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真实努力与学生的真实表现。

王旭明的观点还不止于此,他认为:好的教育不在于追求表面的精彩,而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

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有着各自的兴趣和特长,他们应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而不是被统一为“标准人选”。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变成一群被教条和应试束缚的“答题机器”。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评价体系的问题。公开课和示范课与教师晋升、评优挂钩,这就不可避免地让老师们在这些课上格外卖力,力求给评审组留下好印象。

这种“功利性”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师们过分追求课堂的表演效果,忽略了教育的初衷。

这些公开课并不能真实反映出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水平,也无法体现学生们的真实学习状态。

我们常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但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教育有时变成了表演,甚至是一种包装出来的“完美假象”。

教师的晋升不该只看几节公开课上的表现,学生的成长也不应被一节课的“出色表现”所定义。更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续进步和个性化发展。

那么,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在王旭明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在课堂上重复老师的标准答案。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自信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说到底,公开课和示范课的问题,反映的正是当下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所谓的“经典模式”,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校应该是一个激发孩子们探索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为了“表演”而存在的舞台。

结尾时,王旭明给出了改革的方向。

他呼吁,不仅要取消公开课和示范课,更要全面改革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核心评判标准。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不再被表面功利所绑架。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作为家长或学生,你们怎么看待公开课和示范课?你觉得这样的课能真实反映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吗?来吧,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天天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