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家里装了朵“私有云

锌产评科技 2024-04-10 16:54:53

作者 | 山竹

出品 | 锌产业

还有几天就要到2024年春节了,本文应该是锌产业节前最后一篇文章了。

这次,我们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NAS。

作为科技领域创作者,每年最具挑战的,是需要学习一些新(技术)知识,最有意思的,也是可以接触到这些新技术或新产品。

为了弄清楚一些技术对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我每年都会买来一些产品,为的是能亲自体验一番。

最近我搞了一台NAS,换用一个更时髦的词应该是,“家庭私有云”。

01 为何NAS鲜为人知?

大约是在80年前,一位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提出了象征现代计算机起源的冯·诺伊曼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存储单元」成了和「计算单元」同样重要的计算机单元。

某种意义上来说,冯·诺伊曼结构不仅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后来席卷全球的云计算的理论基础。

NAS就是这里提到的存储单元中的一种,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又称「网络附属存储器」。

如果做一个通俗易懂的类比的话,NAS相当于一个个人版百度网盘。

不过,NAS的起源远比各种网盘要更早。

以国内主流NAS厂商为例,群晖创立于2000年,威联通创立于2004年,而百度网盘、腾讯微盘正式上线则要到2012年。

作为存储产品中的一个分支,由于硬盘、芯片在早年间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NAS最关键的往往是操作系统,而不少NAS系统又是以开源形态存在(如TrueNAS、EasyNAS、OMV等)。

这就使得消费领域最早接触这类产品的用户群体——极客,往往会选择自己DIY一台NAS自用。

DIY NAS的好处是便宜,DIY一台NAS的成本,普遍能够控制在千元以内,而品牌NAS的售价往往是同配置DIY NAS的3-6倍。

有利必有弊,DIY NAS的弊端一是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往往一个内网穿透就将普通用户搞得焦头烂额。

另外也是由于对专业知识的高要求,不熟悉虚拟机、docker方面知识的人即便搞出这么一台NAS,稳定性往往也会是个隐患。

实际上,即便是动辄几千块的品牌NAS,早年间在易用性和稳定性上往往也没有做得很好。

易用性和性价比,也就成了阻碍NAS进入普通用户家庭的两道天堑。

好在,随着这两年技术的发展和一些新兴团队的出现,市场竞争不仅将NAS的价格打了下来(相对来说),易用性也有了些许改观。

不过,你是否真需要一台NAS,这依然是个有待考量的问题。

02 要不要造“云”,这是个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有人会需要一台NAS。

以我个人为例,作为一个文字创作者,无论是在发布会,还是在展会上,往往会留存大量照片和视频,这些影像资料为我带来了两方面困扰:

第一,大量影音文件占用了手机大部分存储空间,需要定期转存;

第二,在笔记本上写文章时,数据传输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不过,这些还不是我下定决心要搞一台NAS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家中父母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家庭影像文件,我当时留在家里的U盘已经放不下了,希望我能过年带一个移动硬盘回去,以便能够外接到电视上随时观看。

总结一下我的需求是:

有大存储空间需求、存储内容随时随地可调用需求,以及家庭存储空间需求。

其实还有一类群体更需要NAS,那就是有协同办公需求的小团队,这样的团队可以将NAS作为一个协同办公空间来使用,我就有不少做视频团队的朋友在用NAS。

我大概是在2024年1月初入手的这台NAS,下图是当时这台NAS的所有配件。

这是一台4盘位NAS——极空间Z4 Pro,单盘最大支持22T机械硬盘,也就是说,满载会有88T容量。

这样一台NAS如果满载的话,所拥有的存储空间应该够我和我的家人用一辈子了。

不过,对于新手入坑NAS来说,还有两个基本“常识”要特别注意。

首先,NAS是需要插网线使用的,所以一般会放在路由器附近,而不是像NUC一样放在桌面上。

本质上NAS是一个远程访问的存储设备,所以这并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真正影响使用的其实是家中宽带的网速。

其次,品牌NAS除非套餐售卖,否则默认标配不含硬盘,也就是说,硬盘需要单独按需购买。

我们在购买NAS时,还需要为购买硬盘留出预算。

我入手的这台NAS裸机3K,又配了两块8T鹰盘(单盘1K-1.5K),总成本在6K左右。

由于我的需求很简单,暂时没有玩docker、虚拟机的打算,也就没有另外再加固态硬盘。

实际上,这台NAS还有两个M.2 SSD接口,后续升级倒也方便。

搞清楚这些,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你自己需不需要NAS,以及安装前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了。

我也是搞清楚这些后,正式开始在家里装“私有云”这项“小工程”的。

我家的路由器是放在书架最下面一层,为了方便联网,我把书架收拾出一层来专门放Z4 Pro,好在高度刚好够放这台NAS。

插入硬盘,开机启动,进入手机端App后,就可以自动搜索到这台设备(如果没有搜到就多搜几次)了。

初次登录需要激活设备、注册账号,激活设备后注册的第一个账号默认是管理员账号,这个账号权限最高,后续可以通过管理员账号再开设其它子账号。

Z4 Pro可以设置多个子账号,每个账号可以单独使用,且存储的数据是完全与其它账号隔离的,即使是管理员,也没有权限访问子账号中的内容。

多用户登录支持,是NAS第一个重要特性。

账号注册完毕,进入用户界面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类PC或手机的界面。

每家NAS厂商都会开发一套自己的系统,系统的优化程度决定了NAS最终使用体验如何。

极空间ZOS系统的优点在于,对小白用户日常使用频繁的相册、影音应用有着不错的优化。

作为“家庭私有云”,Z4 Pro上还有一个叫「团队空间」的应用,这个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前面提到的,建立一个所有家庭成员可以访问的公共空间的需求。

而且,无论是在手机、平板、PC,还是电视上,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对应版本的应用访问NAS空间。

多端登录支持,是NAS第二个重要特性。

不过,这些还只是NAS的基础特性,接下来,我们聊一聊Z4 Pro几个核心应用的实际使用体验。

03 被放大的存储焦虑

存储焦虑是当下年轻人的焦虑之一。

就在手机厂商将手机存储空间越做越大时,不仅没有缓解这一焦虑,用户甚至还需要为越来越大的存储空间带来的溢价买单。

我也是在家中装了NAS后,才又将已经升到512G存储空间的手机,换回了256G,也让手机得以再次聚焦到计算,而非存储。

原来占据了我手机大部分存储空间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则是被同步到了家中这台NAS中。

这里就先展开介绍一下Z4 Pro中的几款核心应用。

极相册是Z4 Pro中最核心,也是我最常用的一个应用。

主要是因为我从事职业的特性,几乎每天都会“生产”出不少图片、音频、视频文件。

尤其是图片,经常是想到之前某个时间拍过一张照片还不错,可以放到正在写的文章中作配图,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已经无从找起。

极相册是类似手机相册的一个应用,在我将散落在此前用过的几个手机、硬盘,以及云盘上的照片搜罗到Z4 Pro中,并将所有相册的文件夹添加到极相册后,这些照片就会以时间线自动在极相册中排列。

我的主力机换机周期一般是三年左右,往往三年一轮换时,也就意味着手机中的照片、音视频等文件就将进入移动硬盘被雪藏,极相册这一功能很好地将我过往几万张照片可以按时间线呈现。

极相册另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实用的功能是自动备份,我是选择将手机所有相册中的照片在手机连接WiFi状态下自动备份的。

这为我带来的好处是,当我需要调取这些照片时可以直接在笔记本端的极空间应用中调用,不用再将照片来回互传。

重复文件扫描是极相册第三个特色功能,散落在各个相册中的几万张照片,难免会有重复,这些之前我不愿意花精力去筛选的重复照片,现在可以通过自动筛选功能进行去重了。

我只是手机相册就有2.2万张照片,重复文件扫描花了十几分钟,扫描完后竟然有几千张重复照片,查看后发现,手机相册里的一个文件夹进行了两次备份,这也是未曾料想到的。

极相册最后一个还不错的功能是家庭相册。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家中父母对于影音资料的存储需求吗?

家庭相册就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

对于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家庭,就可以通过这个家庭相册共享自己的家庭照片和视频,尤其对于家中不太会操作电子设备的父母,我们可以将他们想要的日常照片和视频放到这里供他们查看。

上述这些功能支撑起了极相册作为云存储空间的独特性,但作为云存储空间,极相册也有着云存储对算力、网络的依赖。

这就导致在面对如此多影音文件显示问题时,延时就在所难免。

这种延时让习惯了本地照片读写速度的我,多少还是有点不适,但依然要好过一些网盘带来的使用体验。

极影视的使用逻辑和极相册类似。

在将下载好的影视剧导入极影视后,极影视会自动识别出影视剧的相关信息(剧作、演员、海报、评分等)。

更重要的是,极影视不仅支持4K、蓝光视频播放,还会记住你的播放记录,追剧的时候,每次登录都会自动“书接上文”。

不过,不是所有影视剧作都可以被极影视识别出来,对于那些没能识别出来的影视剧,在极影视中会以文件夹形式展现,通过自定义设置可以手动完善文件夹名称、分类、介绍资料。

极影视另一个强大功能同样是内容共享机制。

例如,我可以将名为「家庭影院」的文件夹设为共享文件夹,对所有家庭成员开放,这样,所有家庭成员就可以将自己想和家庭成员分享的内容放到这个文件夹中,也可以随时播放其中内容。

当然,现在的极影视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不支持自动跳过片头片尾(需手动设置),再如无法自动识别剧集顺序、按序播放。

至于极音乐,除了不能组建共享歌单外,其它功能、体验,与前两者基本相似。

这就是NAS作为“家庭私有云”所具备的“云”功能。

04 当“云”下沉到家庭

2006年,27岁的谷歌高级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向时任谷歌CEO施密特汇报了一个名为“云端计算”的想法,在施密特的支持下,谷歌筹备了「Google 101 计划」。

同年8月,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施密特正式提出了「云计算」概念。

这是云计算起源的谷歌版本,当然,科技史上关于「云计算」的起源不只有这一个版本,例如还有亚马逊版本。

如果看到国内的话,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这三朵“云”则是在2010年前后陆续进入研发阶段。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云计算承接了全球数字化转型这一全新的商业发展周期,云计算成为商业世界的重要技术载体。

在这十几年里,由于云计算技术晦涩难懂,相关技术也还没达到向消费领域普及的程度,普通消费者更多是间接受益,像NAS这样的产品仍属小众。

直到近两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个人存储市场的升温,一些公司开始基于NAS最基础的存储和共享特性,对普通用户使用频率更高的相册、音乐、视频应用进行频繁优化,从而让NAS有了进一步下沉到普通家庭的机会。

不过,这些NAS产品依然保留了虚拟机、docker两大云计算核心技术,对于更高级的玩法依然支持。

早期NAS玩家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小白用户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玩转了NAS,与此同时,他也顺便自学成了网络工程师。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更多还是将NAS作为网盘来使用。

在我入手NAS之前,虽然硬需求摆在那里,但我其实还是有一些疑虑,例如:

如何解决噪音太大问题,相关社群里不少老用户都提到在NAS运行时,噪音像是“炒豆子”一样;

如何解决网络传输问题,网络延时是云产品的通病,习惯了4G/5G冲浪还能否适应;

如何解决硬盘损坏问题,虽然硬盘损坏概率很小,但如果损坏就意味着数据丢失;

……。

关于噪音问题,其实主要来自于硬盘,我是参考了社群里老用户的建议,配了5400转的鹰盘(而非7200转的盘),实际运行状态噪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概只比笔记本静音风扇的工作噪音稍高一些;

关于网络传输问题,实际使用下来来看,延时在所难免,极音乐冷启动播放延时在20s左右,极相册照片刷新也会有2-3s的延时,不过NAS还是要比网盘、云电脑好用一些;

至于硬盘损坏问题,就要靠多加一块硬盘或通过网盘冗余备份来解决了,实际上NAS也有硬盘诊断功能,及时更换硬盘也会是一个保障。

总结一下,作为“家庭私有云”,存储、共享是NAS的基本特性,系统稳定性和应用体验是NAS决胜关键。

而在这个个人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通过NAS造一朵“私有云”,不失为实现家庭存储自由的一条可选路径。

0 阅读:0

锌产评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