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毛主席都写诗,谁写的更好一点?周恩来:陈毅主要是写的快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2-22 10:45:35
前言

跟了毛主席十多年的卫士李银桥讲,毛主席跟党内同志交往大多是因为公事,和民主人士交往大多是私人交情,不过有一个人是例外的,这人就是陈毅。

陈毅和毛泽东交往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情谊,就是“诗词”情谊。毛主席和陈毅都很会写诗,而且他们有着40多年的革命情谊,在人际交往里,就因为“诗词”,两个人变得更亲近。

【两个人互相“切磋”】

1927年的时候,青年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到了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领着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部队也来到井冈山,跟毛泽东会师了。

朱德老早就听闻毛泽东的大名了,给陈毅介绍的时候就讲,毛泽东同志旧体诗词写得可好。陈毅一听,心想可算是找到个文友。

在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写了《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这些诗词。陈毅可是最早读到这些诗词的人。毛泽东为了让陈毅读起来方便,还特地抄了好几份自己写的诗词送给陈毅,让他好好珍藏。

但这并不妨碍陈毅和毛泽东之间的诗词情谊。

1929年的时候,陈毅写过《反攻下汀州龙岩》。这里面有这么一句:“败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毛主席看了之后,觉得“败军”这俩字不太妥。后来,陈毅就把它改成了“铁军真是铁”,嘿,这一改,那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

1947 - 1948年的时候,陈毅和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打了莱芜大捷这些胜仗。回延安后,毛主席就问陈毅:“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有没有写首诗?”陈毅回答:“写了。”就是那首很有名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毛主席看了以后,还给他改了改。还有那首有名的律诗《莱芜大捷》,毛主席读完直夸:“好诗,好诗!”

要知道,陈毅和毛主席都写诗。陈毅一直都觉得毛主席的诗词写得更好,为啥?因为他感觉自己写旧体诗比不上毛主席。

重点得讲讲1945年的事儿,那时候毛主席在重庆谈判。1936年的时候,毛主席写了《沁园春·雪》这首词,到了1945年,毛主席把这首词抄送给了柳亚子。嘿,这词后来被公开发表了,一下子就在重庆闹得沸沸扬扬的。

蒋介石,那可是召集了一大帮文人作家,都让他们来写《沁园春》的和词,搞得沸沸扬扬的。

毛主席要打一场“诗词”大战,好多人都跑来助阵。像郭沫若,朱德,都来写《沁园·春》和词了,陈毅也在其中。

从时间方面来说,毛主席的这首词属于旧词,很有可能已经给陈毅看过了。于是,陈毅就写了《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词和词有作》,他这样写道(节选):

诗的情怀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似怒浪滔滔。处理政务的闲暇时谈论文章,研讨文章之余又关心政务,随手拈来的妙句都特别有高度。特别让人倾心的是,看他扭转乾坤的能力,真是绝世的风采。

陈毅,他在上阕对毛主席的诗词给出了评价,下阕写的是山东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这实际上就是表达出了对革命绝对的信心。

不过能看出来,陈毅写古体诗,大多是在向毛主席学习,甚至是对毛主席进行借鉴。

就像在1963年1月的时候,毛主席写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词的最后一句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一年之后,陈毅到非洲去访问的时候,也写了一首《满江红》,标题是《黄金海岸》,在这诗的最后一句写着:“看涤瑕荡垢土重光,全无敌。”

整首词不管是韵脚也好,创作灵感也罢,很明显是受毛主席诗词影响的,尤其是最后一句直接把毛主席的“全无敌”给引用了,那气势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这也表明陈毅对毛主席的诗词那是高度认可,并且特别崇敬。

陈毅之子陈昊苏后来回忆道:“我12岁的时候,就记得爸爸在家挂着毛主席的《咏雪》词。爸爸还说,这首词是现代诗歌的顶峰之作,我印象特别深。”

后来,毛主席写出了《水调歌头·游泳》。陈毅就跟孩子们叮嘱道:“毛主席在60岁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词,他的才情一点没减。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娃娃,可得向毛主席学习。”

【谁的诗词更好?】

毛主席和陈毅打小就熟读古典文化书籍,他俩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写的古体诗就比较多。

毛主席就不必多说,他8岁就开始写诗了。毛宇居回忆过,毛泽东12岁在私塾念书的时候,就能写出“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般绝妙的诗句。

不过,从创作水平就能瞧出来,毛主席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更深,陈毅,对律诗、白话文诗词涉及的范围更广些。

在五四运动那个时候,陈毅被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了,他还说过:“往后就不再写旧体诗。”

所以在之后的好多年里,陈毅不管是写文章也好,写诗词也罢,大多都用白话文。

1964年的时候,陈毅到亚洲好多国家去出访。在出访期间,他写了不少诗词。等回国之后,就拿给毛主席看,想让毛主席帮忙改改。毛主席改了一小下之后,还很谦虚地讲:我的律诗没你写得好。

就律诗这一块来讲,陈毅真的写了好多名篇,像后来被编进课本里的《青松》就是。

大雪重重地压在青松上,可青松,又挺拔又笔直。想知道青松有多高洁吗?那就得等到雪化了的时候。

当然,还有特别有名的《梅岭三章》,这很多人都晓得。毛主席的诗词被称作“诗史”,啥意思?就是每当到了重大的历史时刻,毛主席都会有诗作诞生来记录,像《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之类的都是。

陈毅在诗词创作方面同样如此。从1929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创作的律诗多得数都数不过来,真称得上是高产诗人。

就像1936年的时候,陈毅回想起自己在赣南经历的那种残酷斗争,晚上都睡不着觉,然后就写了《野营》这首诗,诗里说:“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再举个例子,1943年的时候,陈毅打算从山东出发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在途中经过微山湖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过微山湖》,诗里写道:“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嘿,要说律诗,毛主席的律诗那可相当厉害。像咱们都很熟悉的《长征》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面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那可已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当然,还有像《七律·登庐山》《七律·到韶山》这类的名篇。

开国上将杨得志说过,要是论谁写得好,陈毅写得开朗活跃,毛主席写得文雅多思。

1961年的时候,周恩来专门提到过陈毅和毛主席创作上的区别。周恩来总理说:“陈毅,他爱写诗,那可是个高产的诗人。他写诗的特点就是写得快,写得还多。毛主席就不一样,毛主席写一首诗词得改好多回,反复地推敲,要等构思得非常成熟了才正式动笔写出来。虽然毛主席写得少,可那诗词的气势恢宏,没人能比得上。”

毛主席晚年提到陈毅的诗词时说:“陈毅写诗越发豪放了,有些地方像我。”显然,毛主席很是赞赏陈毅。

【结语】

可不就是嘛,诗就跟人一个样。

从1921年的《归国杂诗》开始,一直到1961年的《冬夜杂咏》,这40年里,陈毅一直都在写诗,前前后后笔就没停过,写了数不清的诗。

陈毅到了晚年,病得很重的时候,每次住院都会把诗稿带着。他好多次都想把自己写的诗词整理到一块儿,拿给毛主席瞅一瞅,可身体状况不允许,最后也没能实现这个想法。不过,他对妻子张茜叮嘱过,要照着毛主席谈诗的那个精神去做事。

陈毅是个元帅诗人,他一辈子都特别推崇、崇拜毛主席的诗词。他俩既是战友,又是诗友,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陈毅元帅那赤胆忠心的品格,刚正不阿的风骨,就像给咱们竖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这丰碑能垂范千秋!他和毛主席都是诗词方面的行家。他们创作的那些不朽的诗词有着永恒的魅力,影响深远,会一直被人们牢记在心里。

0 阅读:35
明星大都会会

明星大都会会

明星大都会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