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XX买不起,而是某某更有性价比”,成为了年轻消费者的口头禅。
今年以来,“价格”成为了大家消费的关键词。
对于可吃可不吃的,当下理性的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吃。
在各行业品牌的“内卷”之下,价格成为了它们获客的有利武器。
就连自诩“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也终于向现实低头了。
刚刚就任良品铺子董事长、总经理的杨银芬,在对公司全员的公开信中表示:
“大家觉得你贵了,那就必须要变,不变,你会死。”
近日,良品铺子宣布“砍一刀”,实施17年来最大降价,公司300多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
正式拉开降价大旗。
新官上任三把火,良品铺子降价让利于消费者,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与妥协。
就像网友说的,“市场会抽你两个嘴巴子。”
现在“要考虑活下去”
今年8月份,良品铺子就曾因“天价鸭舌”一度登顶了热搜话题。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他在良品铺子随手拿了部分零食结账,结果没想到总价却超300元。
该网友在结账小票里发现,包括鸭舌在内的多款零食标价每公斤上百元,鸭舌最贵,高达528.8元/公斤!
良品铺子被吐槽“零食刺客”由来已久了,在小红书上搜索“零食刺客”的关键词,紧跟着的话题就是#零食刺客良品铺子#。
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良品铺子“贵到离谱”。
尤其是果干类的零食,更是“背刺”的重灾区。
以前按斤标价,现在按克标价,等结账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价格要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多个零。
除了被质疑价格外,良品铺子近年来也多次因食品质量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去年9月,就有消费者购买了良品铺子的月饼后吃出塑料纸。
2021年3月,良品铺子还被曝出“鸡肉肠出现蛆虫”事件。
高端线路失灵,零食折扣店狂飙,良品铺子如今绷不住了,也可以理解。
事实上,消费者们的“用脚投票”,或许也已经显示在良品铺子的业绩表现上。
最新出炉的2023年良品铺子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99亿元,同比下滑14.33%;归母净利润1.91亿元,同比下滑33.43%。
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这是良品铺子自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季报。
事实上,良品铺子的业绩在2020年就已现疲态。
2020-2022年,良品铺子实现营收78.94亿元、93.24亿元和94.4亿元,而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为0.95%、-18.06%,1.24%。
不难看出,良品铺子已经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了。
而今年,更是颓势尽显。
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良品铺子的电商业务销售额分别同比下滑了32.42%,40.92%,19.42%。
作为最早吃到电商流量红利的良品铺子,其线上的营收占比高达50%,线上渠道营业收入下降,可以说直接拖累了良品铺子的业绩。
除此之外,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加盟业务也分别下滑了2.87%、7.15%、7.06%。
今年前三季度总闭店396家,净闭店199家,三季末加盟店数量剩余2029家。
而背后的大股东们也显然没有耐心,不愿意再陪跑了。
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股2.951亿股,占比73.6%,环比减少6.87%。
过去两年,良品铺子还被高瓴资本多次清仓式减持。
就连陪伴了良品铺子十几年的早期投资者今日资本近期也大笔减持、套现离场了。
所以,杨银芬的紧迫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他更是在全员公开信中直言:“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良品铺子这一次的降价,不是日常的促销活动、短时间的让利和简单的引流手段。
而是良品铺子整个价格体系的调整,是商业模式的再造。
可谓是“伤筋动骨”的一项大工程。
说到底,良品铺子失去市场,除了零食量贩品牌争夺市场份额以外,还在于良品铺子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良品铺子一直对外宣称的是“高端零食品牌”,但是良品铺子却没有自建工厂,一直走的是“代工+贴牌”的模式。
这种贴牌代工的生产模式,产品壁垒的技术低,也使得良品铺子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把控度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才会有食品安全的事故发生。
而且从公司的财报里,也可以得知良品铺子的研发投入很少。
2020年-2022年,良品铺子的研发费用总计1.2亿,研发投入的总额都不到营收总额的0.5%。
反观其销售费用,在2023年上半年,为7.24亿元。
在2020年-2022年,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则分别为12.88亿元、16.72亿元和17.56亿元。
可以说,每年的研发费用甚至都不及销售费用零头。
细看良品铺子这几年的代言人,都是当红流量明星,迪丽热巴、杨紫、张智霖等,甚至还买下了热门综艺的广告位,在流量营销方面可谓是很舍得下本。
换句话说,良品铺子自诩的“高端”,其实本质上没有在产品的品质下功夫,而是在包装和营销上进行打造“高端零食”的定位和形象。
把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出去,自己主要负责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导致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都遭到消费者质疑。
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良品铺子的相关投诉高达1300多条,食品安全类问题尤其突出,主要涉及食物发霉、吃出异物、变质长毛等等投诉问题。
在消费者回归理性,追求性价比的当下,良品铺子的高端化,却只是体现在价格上,品质并没有和价格相匹配,自然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了。
企业想要引领发展,必须修炼好自己的内功,零食行业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应该是在于对食材、加工的把控,其次才是匹配的产品营销和包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年轻人捂紧钱包,
各品牌开始配合“消费降级”?
今年的消费趋势,离不开“消费降级”这个关键词。
但是,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其实并不,我们可以拿数据来说话。
根据文旅部门的数据显示,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出游人数同比增长了71.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9.5%。
旅游人次和收入大幅增长,而且人均旅游支出增加了33.97%,说明大家的消费情况,并未降级。
再来看看开市客的火爆,每开业一家新店,爆款商品像草莓熊、爱马仕包包、茅台等商品早就一抢而空。
开市客宁波店开业的前几天,还一度因为客流量过大而实施限流。
其实这背后,只不过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不愿意再当冤大头罢了。
现在的消费者买东西不再追求“贵就是好的”,也不再追求“面子消费”,而是更追求性价比,更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
可以买“贵”的,但是不能买“贵了”。
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买东西依然是要建立在品质之上的,高质低价的商品就是他们所青睐的。
毕竟,同样的品质,为什么不选择便宜的?
折扣店奥特莱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奥特莱斯销售额超过1300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营业额的六成以上。
人满为患的奥莱,排队结账都要等一两个小时,甚至有的人光停车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而有着“线上奥莱”之称的唯品会,这几年的业绩也是一路增长。
今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实现净营收228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15.5%;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4250万人,同比增长3.5%。
奥特莱斯的火爆,在其便宜的表象之下,是大家的另一种消费升级,大家都想用更少的成本,买到更好的商品。
去年关闭了100多家直营店的三只松鼠,其创始人章燎原在今年的采访里就表示过,三只松鼠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性价比。
“当三只松鼠往前走时,虚头巴脑的东西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贵,组织越来越臃肿,偏离了初心。”
在未来,性价比和价质比会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平替”产品的潜力将不可忽视。
过去十年,良品铺子等一众品牌将零食行业“从零散走向品牌”,但是未来十年,是否还能继续保持龙头位置,休闲零食的市场到底由谁掌握,还要靠消费者来投票。
您平时会去买良品铺子吗?对于良品铺子此次的降价举措,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用户33xxx58
并夕夕生意越来越好了,大家都没钱有啥办法[笑着哭]
紫陌陌
打着高端旗号,结果也就价格高,质量却没有提升
珍珠奶茶?
所谓高端坚果绝对是智商税!因为不管高价低价都是一样的,就品牌不同而已,没品牌其实性价比最高
lff
他家高端?
中国平安黄学松
贴牌的东西怎么可能高端的起来
残虹
全是添加剂,都不敢吃了
大仙
在良品铺子买零食一定要注意生产日期,我被坑了几次了,每次放到上面的都是快过期的
天上的麦兜
百草味的还不错,坏果极少
栖儿
原价就是智商税,不坑普通人好
杜威风
几年没进良品铺子家的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