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高考招生正在进行中,国内几所排名靠前的高校都在电话抢人。这其中算清华与北大两校最为厉害,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电话与上门劝人,以期报考本校;一番说辞以后,确实有考生心动了。
上海有四所985高校,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不过最近几年有点势微。特别是复旦大学由于学科结构的问题,影响力基本靠吃老本在维持;高考招生上确实有点压力。
上交大是理工科高校,文科实力实际也很强,加上现在是理工科的天下,上交大的招生一直很好,让隔壁的复旦大学产生了压力,两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难免产生竞争;在宣讲上有点相互贬低的意思。
有家长反应,上海交通大学对考生的回复中说,上海友校在外面说我们转专业难,有一定的门槛,已经影响到上交大的高考招生工作,奉劝友校适可而止。话已经说得很重,等于直接指着鼻子在说,相当的难听;不过真假难辨
名校高考抢优质生源,年年都会发生。互掐与相互贬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不能过分。按照上交大的说法,友校的做法有点过头。直接在大学转专业上做文章,说上交大转专业非常难。
大学转专业在以前确实很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今年很多高校都放松了转专业的限制;吉大放得最狠,实际武大等高校也放松了专业的要求,只是没有在外面多宣传;一般大学入学后会通知学生的。
让上交大称得上友校的,在上海大家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出来是谁,同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上交大会拿正眼看吗?生源质量明显不在一个层次上;也抢不走上交大的生源;指向很明显。
高考招生每年都有竞争,清北两校抢人可以说年年有,好在可控,没有刻意贬低对手,只是摆出自己学校的优势,让考生自主去选择,属于良性互动。
笔者观点
上交大与复旦都是华五高校,并且都坐落在上海,正常说是一家人,要抢的生源是清华、北大的生源;其它高校的生源两校也看不上。在安徽省理科一般是省排位80-150位的才会填“复交”的,实际人数是很少的,提前批的“超短裙”招生,是没有必要抢的。
最近几年类似高考招生互掐的说法很多。了解高考录取的人都知道,正常说互掐与恶意贬低是没有必要的。像复旦与上交录取位次本来就很高,就这个范围内的生源质量都非常优质,与清北的生源有多大差距呢?实际不是很大的,只是考生没有发挥好,或者有一点偏科罢了。
有一点非常现实;每年的各省状元最后有多少人成为科技领军人才呢?少之又少。坊间有一句话很实在,考清北的学生实际比的是“语文”。
高校招生谁都想抢最好的生源。虽然考生都接到了招生电话,实际有多少人被招生工作人员所左右呢?可以说少之又少。部分高校提升自己可以,贬低友校确实少了名校的风范。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哪所高校转专业没有门槛呢?都是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