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如光,虽微至远。
——题记
引子
晨光熹微,在城市的喧嚣尚未全然苏醒之际,66岁的崔树平已疾步穿过医院长廊。白大褂扬起的气流搅动走廊药水味的空气,在他身后划出一道无形的起跑线——7点的早会、8点的查房、6个医疗小组紧凑的汇报,以及将在无影灯下绽放的手术刀弧光,都在这个瞬间被同时激活。
行医济世48载,崔树平的故事就像一本被岁月雕琢的长卷,镌刻着一幕幕动人篇章。初春时分,记者走进南阳崔树平中医院,那被深藏在时光深处的动人篇章仿佛时光倒流般一一映入眼帘。

少年磨难,见证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结缘中医,厚积薄发创建骨伤医院

人生的选择,看似偶然,其实又是必然。
崔树平结缘中医,便是这偶然中的必然。他出身于南召云阳山区的贫寒之家,16岁那年,弟弟的双腿不幸被砸断。他和母亲带着弟弟一路颠簸赶到南阳救治,可面对截肢的800元费用和母亲反对截肢的态度,一家人在绝望的边缘徘徊。
然而,命运并未将他们抛弃。傍晚时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送他们母子3个馒头充饥。后遇好心人指点,乡镇医院一位老中医用传统正骨手法保守治疗,悬吊牵引一个多月,让弟弟重新站了起来。
这次经历,不仅让崔树平见证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更点燃了他学医救人的梦想。后来,他只身找到老中医,扫地挑水、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提任何要求,最终感动了院长和老中医,老中医倾囊相授。
拜师学艺期间,得知同学在南阳卫校上学,他毅然跑到卫校当起旁听生。两地奔波,风雨无阻。那段日子,他省吃俭用,连0.62元钱的班车都舍不得坐。但心中那盏求知的灯火,让他忘记了所有的艰辛与困苦。
1977年,崔树平学有所成,从云阳钢厂矿山医院的临时工干起,为井下矿工治疗骨伤病痛,一干就是11年。在矿山,他的医术逐渐得到认可,附近群众乃至方城、鲁山和更远的青海、新疆的骨伤患者也慕名而来。
1989年,他被调到云钢总厂职工医院,又为炼铁高炉工服务11年。其间,1990年,因医术口碑好,他被云阳钢铁总厂特招为正式职工,成为职工医院的骨科医生,后来被提拔为职工医院院长。2000年,云钢厂破产,崔树平变卖家产,带领医院下岗职工创建了南阳崔树平骨伤医院,医院由小到大,如今已成为集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中医院。
危难之处显身手,9年参与4次抗震救灾——
臂膀上的“红袖标”,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护佑生命,救死扶伤,是医者的神圣使命。危急时刻,崔树平把使命化作逆行之光。
2008年5月12日晚,灶台前忙活的张明华被丈夫崔树平的一声喊叫惊动——电视机屏幕里,汶川被地震撕裂。崔树平攥着遥控器的手青筋突起:“我得去汶川!那里的骨伤人员肯定多,咱们的中医正骨手法复位,能使上!”
月光划破未熄的灶火,张明华抹了把脸,看着丈夫坚定的目光,尽管有些不舍,她还是连夜筹备3万多元急救药品器械等物资。
天未破晓,崔树平跑去匆匆赶制一枚鲜红的共产党员袖标,怀揣国旗,便带上李果、王远生、赵东友、程鹏举、姬士伟等5名年轻医生离开医院,救护车疾速从城西南驶上高速,载着20箱药品器械、12只紧攥的拳头,向地动山摇的汶川进发。
滑塌的山体、倒塌的房屋,紧张的人群……5月14日凌晨5点,赶到灾区的崔树平心猛地一揪,不由得攥紧了急救箱。当一对拾荒老夫妇告知紫坪铺水库伤员特别多时,他们跳上急救车直奔水库方向。
可通往水库的山路上横着一座被震歪的桥,已禁止通行。情急之下,崔树平戴上共产党员红袖标,掏出证件,展开国旗,走到守桥战士跟前:“我是党员,也是医生,那边伤员等不起啊!”3名战士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共产党员红袖标,破例放行。
面对倾斜的危桥,崔树平拉开驾驶室车门,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命令李果和王远生下车,二人坚决不肯:“你是带队的,你不能出事!”
争抢间,深受感动的3名战士从警戒线外冲过来,弓着腰在前方引路。过桥后,一名战士又一路护送。
紫坪铺水库是通往汶川、映秀镇的唯一水路,不时有冲锋舟往返。5月14日上午,他们赶到水库现场,触目所及皆是生死竞速的场景,物资断供,余震频发,帐篷里外躺着伤员,不少人已一天未进粒米。
崔树平一眼扫过全场,迅速展开检伤分类,锁定重伤者。他用便携X光机辅助诊断,带领团队进行手法复位。夹板用尽,便就地到山坡上砍下树枝固定伤肢,火速转运都江堰。
救援中,一位左腿开放性骨折的女教师令人揪心——她四次冲回危楼救助被困在墙角的学生,最终被倒塌的墙体砸中,医疗队赶紧为她清创消毒、手法复位,包扎固定,小心翼翼把她抬上救护车,紧急送到都江堰。
在紫坪铺这片历经劫难的土地上,崔树平一行人的身影就像一道温暖的光。他们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帐篷、衣物、食品送给急需的人们,自己则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争分夺秒地救治转运伤员,用医术和智慧为伤者打开生命通道,为灾民撑起希望的天空。
17年足够堰塞湖沉淀成沃土,可有些画面总在脑海浮起。妻子张明华至今记得,崔树平到汶川震区后失联的第一晚,她长跪一夜未眠。第二天半夜电话炸响时,她竟不敢触碰听筒,直到丈夫那熟悉却沙哑的“喂喂”声震落满襟烛泪,她悬着的心才放下。她说,那一刻,她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崔树平那枚褪色的党员红袖标,被李果收藏在诊室玻璃柜里。当年满目疮痍中,抱着骨折婴儿的母亲撞见这抹红色,会突然止住呜咽;抬着门板担架的汉子看见袖标,自动让出生命通道……许多人看见红袖标,仿佛就有了主心骨,这一幕幕深深震撼了李果:“一个红袖标,作用竟然这么大!”
正是这枚红袖标,镌刻在5个年轻人的心底。从震区返回南阳的当天,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看见满身疲惫的他们,当场哽咽,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时,5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也想加入共产党!”很快,上级党组织特事特办,批准他们火线入党。
自灾区返回后,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感谢信很快飞抵南阳市人民政府和南阳市卫生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南阳崔树平骨伤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敬意与感激,称他们在紫坪铺水库灾区“风餐露宿、忍饥挨冻历时6天,救治转运伤员共计170余人次”,高度赞扬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精神。
一次磨炼,就是一次蜕变和超越。崔树平带领他的医疗救援队,愈战愈勇。他们又先后参加了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四川雅安7.0级大地震和四川九寨沟7.0级大地震的医疗救援,抢救治疗转运伤员共计3000余人次,为灾区提供价值10余万元的药品、器械和物资。
危难时刻展英姿,医者风范映人心。9年间,崔树平4次奔赴抗震前线,以坚韧不拔之志践行骨科医师的职责:寒雨夜,单衣裹身,栖身冰冷板房;困顿时,与队友共食方便面屑充饥;玉树救灾,身染肺炎仍吸氧坚守;救灾现场,以一曲《什么也不说》,情动官兵,凝聚军民鱼水深情。
以身试药,“医”路探索不停歇——
惊魂风雪夜,急救车翻山越岭把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是崔树平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医骨伤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崔树平潜心钻研,不仅要把老师传授的骨伤复位手法传承好,还要发挥好中医药的优势。他不断探索,甚至以身试药,来完善药方。
从药典得知,白果含有氰化物等有毒成分,为求得安全剂量,198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煮了半碗白果吃,谁知晚上10点多,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神情怪异。妻子张明华急忙跑出去,撕心裂肺地喊邻居大叔帮忙。
矿长当即派急救车送南阳抢救。当时下着大雪,山路难行,九里山的路上已停了好多车,司机顾不得这些,一路翻山越岭,平时1个多小时的路,那晚走了4个多小时。
一天的紧急抢救,崔树平转危为安。妻子张明华说,在家等待的那一天里,她度日如年,好的坏的,全都想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以身试药。此前的1981年,为治疗骨结核,他在医书上查到生川乌、生草乌有疗效,这两味药都是剧毒药,为求得安全剂量,他冒险试服,结果毒性发作,口吐白沫,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到南阳抢救。
女婿多次中毒,崔树平的岳母很是不解,她对女儿说:“这娃啥都好,就是不老能!”
是啊,一般人谁敢一次又一次拿生命开玩笑呢!
无畏无我,坚持不懈,崔树平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和韧劲,在“医”路上一往无前,创造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传统古法中医正骨手法复位、艾草、中药炮制、膏药的熬制上,他遵循中医药经方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独到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崔氏骨病新疗法”,被业内人士称为“绿色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尚天裕教授特意给他题写了“治疗骨伤,造福人民”八个大字。
矢志岐黄,医无止境。如今,他研制的治疗骨髓炎的贴敷膏药获得国家专利;他主持研发的“骨炎康”膏药、“骨炎康”热敷药通过原南阳市科委和有关专家评审,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出版了《崔树平正骨经验录》《膝关节退变性疾病诊疗最新进展》等著作。
医者仁心,为病患点亮希望之光——
从矿山骑车寄药180天,结下30余载医患真情

“医”路走来,他没有光芒万丈,却始终温暖有光。
2023年10月17日,新疆的见之伦带着妻子穿越戈壁沙漠,辗转来到南阳崔树平中医院,再次看望救命恩人。
这段医患真情缘于1986年。那时,见之伦还是个小伙子,患髋关节结核多年,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气,他试着给远在河南南召云钢矿山医院的崔树平写了一封求助信。看到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寄来的X线检查结果,崔树平焦急万分:如果再不及时治疗,小伙子将终身瘫痪。得知他的家庭仅靠妻子捡煤块维持生活后,崔树平当即决定:免费给他邮寄膏药和口服药治疗。
为给他寄药,崔树平每次都要骑着自行车从矿山赶到30里外镇上的邮局,一直坚持半年。半年后,见之伦症状消失,还能到一家建筑工地做工。为此,小伙子千里迢迢赶赴矿山跪谢崔树平。
时隔30余年,这一次见之伦夫妻远道而来,崔树平特意为他们检查治疗了老年性骨病,并全部免去住院治疗费7600元。
医者仁心,总能点燃希望之光。2005年冬天,一对老人抱着一婴儿焦急地找到崔树平。原来,婴儿是先天性足外翻,几家医院都说需要手术,还可能落下残疾,绝望的父母把他遗弃在小树林,爷爷奶奶却偷偷抱回并连夜出发,恳求崔树平救救孩子。
崔树平心中五味杂陈,他又想到当年和母亲为治弟弟双腿时的情景,当即决定不惜代价也要救这个可怜的孩子……两年后,这对老人带着锦旗和一路小跑的孙子,一见崔树平,长跪不起,老人拉着孙子说:“这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啊!”
今年52岁的王远生说起崔树平,更是感激不尽。1988年,15岁的他来治疗股骨头坏死,治好后他不走了,一心要跟着崔树平学医,并在云阳成了家,直到2001年才回到新疆,如今在新疆乌苏市开设门诊。
医者济世,善念轮回。寒门子弟最知人间冷暖。每当诊室寂静时,崔树平总会想起那辆从家里拉着受伤弟弟一路颠簸的板车、暮色中塞给他馒头的小女孩,手心的余温每每在心头升腾。如今行医问诊,每逢陌路困境,他必倾囊相助。为病童送衣,为老弱垫药,就像当年那个馒头,总在最寒凉时传递着无言的暖意。
为了将当年的暖意续成绵长的人间温情,他在医院立下规矩:挂号费、诊断费、处置费、处方费一律全免;对于一般骨伤脱位患者,一律免费;对家庭困难患者实行住院费、治疗费减半,对特困患者实行费用全免。同时,医院常年提供远途免费寄药业务。他说:“医院是治病救人、造福百姓的,不能因为没有钱就耽误救治。”
医者仁心,更需要担当勇气。2024年2月20日,淅川县一名采药人不慎坠下悬崖,村民救出时,左腿已肿胀僵硬。当救护车赶到时,随车出诊的李果和徐晓刚两名医生发现他左腿已形成筋膜氏综合征。当时香花镇距离南阳一百多公里,可能到不了南阳,他左腿就会坏死。
没有家属签字,手术条件也不具备,怎么办?远在南阳的崔树平果断决定:“救人第一!出事我负责!”他让医生在救护车上立即进行切开减压手术。正是这一冒险决定,病人腿部血液循环得以恢复,免去了截肢之痛。
中医骨伤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医逐渐走出国门,扬名海外。2018年5月,美国的史瑞克先生因车祸颈椎受重创,引发肩周炎、肩周粘连,夜不能寐,不远万里来到崔树平中医院求治。经中药热敷、熏蒸、针灸、推拿,一周后疼痛消失。史瑞克对崔树平赞叹道:“中医太神奇了,你是我的救星!”
医者仁心,更在医心。2022年,湖北一位68岁的老人在南阳工地干钢筋工,一天下班后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好心人把他送到医院门口就走了。崔树平知道后,不收任何费用,当即安排老人住院治疗。12天后,老人的儿子儿媳才从东莞赶来,见面就埋怨老人,老人像个犯错的孩子,勾着头一言不发。崔树平见状,即兴创作一首《父亲一生为了谁》,深情地说给老人的儿子儿媳听,还没说完,深受感动又深感愧疚的儿子儿媳喊一声“爸”,便跪在老人床前。
妙手除疾,仁心暖人。崔树平用爱心点亮了无数病患的希望之光。他的善举,不仅温暖了病患的心灵,更传递了人间的温情与善良。
医疗援疆,缔结民族团结之花——
10顶手工缝制的帽子,织满牧民兄弟一腔深情

医者无疆,不以千里为远。
由于常有新疆患者慕名而来,崔树平对新疆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56个民族一个家,他听说边疆地区有很多风寒湿邪患者,就一直想支援那里的牧民兄弟。
这一天终于来了。2021年10月8日,崔树平率领医院8名医生组成的援疆医疗队,带着3吨特色膏药、热敷药和先进的医疗技术抵达哈密,他也成为河南省非公立医疗机构第一支医疗援疆队的带队人。
在清澈的哈密河畔、巍峨的天山脚下,崔树平代表医院与哈密市中医院签订专科联盟协议书,深度开展中医骨伤诊疗技术培训,并现场捐赠60万元医疗物资。
在哈密,医疗队奔赴牧区、学校,义务诊治逾千牧民。有一天,崔树平在牧区看到一位哈萨克族老人焦急地比画着,便迅速找来翻译,得知他老伴卧病在床,不能行走。崔树平当即带上药物,穿越戈壁,赶到老人家。看着被椎间盘突出折磨的老人,崔树平心疼不已。经过精心治疗,老人能拄拐下床。离疆之际,两位老人含泪赶来,紧握崔树平的手依依不舍。
2021年12月15日,新疆哈密柳树沟乡党委、政府的深情厚谊穿越万水千山,抵达南阳市委组织部——一个精美的包裹装着一封感谢信、两面锦旗和10顶牧民手工缝制的帽子,深情致敬崔树平的援疆医疗队,一针一线间,织满边疆牧民无尽敬意。
一朝援疆身,终身援疆心。崔树平说,他愿做南阳与新疆的使者,长期免费寄送特色膏药、热敷药、药酒给新疆骨伤病患者,惠及更多牧民兄弟,让南阳中医药在新疆绽放团结之花。
尾声
医者仁心济天下,大医精诚践于行。
在崔树平中医院的大厅里,“以医报国”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让人印象深刻。48载杏林路,崔树平以无数感人瞬间,点亮医者之光: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前,他扛起党员和医者的双重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热血铸忠魂,留下壮美身影;在岁月静好、山河安然的平凡日子,他怀揣寒门赤子之心,以爱为灯,用萤烛之光温暖着病患亟待抚慰的心灵;在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绝学的征途上,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带出百余弟子,遍布祖国东南西北,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中医复兴之路。
人民没有忘记,给他无上荣光。他先后获得全国、省、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河南省民营医院优秀院长和南阳市中医临床带头人、中医名师、医德先进个人、振兴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科技功臣,并获抗震救灾三等功、“疫情防控”爱心人士等荣誉。他还当选河南省第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及南阳市第四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医术为根,医德立本,仁心铸魂,这三者犹如崔树平“医”路上的不灭灯塔,照亮着他深耕杏林、矢志不渝的人生之旅,成就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医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