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的机械臂每15秒精准抓取零件,当赛利恩特的AI视觉系统在毫秒间完成零件检测——这些跳动的数字与高效的场景,正是荆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再度选择荆州,从去年聚焦中小企业的“星星之火”到今年覆盖全制造业的“燎原之势”,这座古城用连续两年承办省级会议的底气,展现着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蜕变。
智能工厂筑基
从人工车间到“无人黑灯”的跨越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在菲利华石英玻璃的车间里,曾经依赖人工的高温检测岗已被AI视觉系统取代,24小时微米级监控让质量追溯从48小时压缩至30分钟,检测效率提升20%,人为差错率下降40%。这一变化,是荆州智能工厂建设的缩影。
智翔机械的“5G智能机器人工厂”更具冲击力。数台机械臂按系统指令灵活作业,从零件加工到组装全程自动化。改造后,产能从每月2000件跃升至1.7万件,人力成本直降50%。“以前30人忙不过来的活,现在10人就能轻松应对。”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转型实效。
赛利恩特石油科技的智能生产线同样亮眼。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故障预警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制造周期得到大幅缩短,生产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3%。企业家负责人直言,“客户凌晨下单,早上就能排产,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这样的智能场景在荆州遍地开花。全市13家企业跻身工信部5G工厂名录,总数位居全省第一,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9.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9.2%。从“人围着机器转”到“机器按数据动”,荆州制造业完成了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链式协同发力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舞的升级
单个企业的转型是“点”,产业链的协同才是“面”。在荆州经开区,美的集团搭建的“美云智数”平台像一条数字纽带,串联起124家配套企业,形成“3+124”智能家电产业雁阵——这正是荆州“链式转型”的标杆样本。
信义工贸是这条产业链上的受益者。依托美的的技术输出和订单倾斜,企业建成5G工厂,贴片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5毫米,次品率下降60%。“美的派专家驻场指导,还共享数据平台,我们少走了至少3年弯路!”企业负责人说。
这种协同效应正向更多产业蔓延。汽车零部件领域,恒隆集团通过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将产品供需配型时间从10天缩至10分钟,订单交付率达100%;石油装备行业,赛利恩特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同步加工不同品种的产品一次性完成,加工数据实现实时采集并共享。
今年,荆州创新推出“转型缓冲期”容错机制,链主企业通过订单倾斜、产能消化等措施,打消中小企业顾虑。目前,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化装备三大产业已有161家企业进入改造,100家达到数字化二级标准及以上,预计年底将带动60余家配套企业完成链式转型。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舞”,荆州产业链整体能级实现跃升。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产业链的‘必答题’。我们通过龙头带动、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让大中小企业‘同频协转’。”
生态体系赋能
从转型难到转得起的突破
面对部分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难题,荆州构建起“政府引导、服务商协同、基建筑底”的生态体系,让转型门槛大幅降低。
政府端的“有形之手”精准发力。“1+9”市县联动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申报、数字化诊断、项目管理全流程线上化,实现项目申报、审批、管理透明化。
服务商端的“专业之力”持续赋能。荆州首创“总包+赛马”机制,遴选市内外优质综合集成服务商,推行“咨询诊断+实施改造”一体化服务模式,
全过程参与企业数字化改造。红叶针织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引入数控裁剪设备和智能仓储,生产效率提升20%,大货周期缩短3天,“服务商全程陪跑,我们只需要‘按图施工’。”
基础设施端的“支撑之基”愈发坚实。1.1万个5G基站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江汉平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接入企业1431家,标识注册量1.93亿个,解析量突破1.35亿次。“双千兆”城市的加持,让企业数据传输速度提升10倍,远程运维响应时间缩至15分钟。
如今,荆州经开区5G用户普及率和企业上云率均居全省前列,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区。从“望而却步”到“主动拥抱”,荆州用完善的生态让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的“必选项”而非“选择题”。
连续两年承办省级数字化转型会议,对荆州而言,既是肯定更是鞭策。站在新起点,这座古城正以更高标准推进转型,朝着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从美的“5G全连接工厂”到菲利华“数智实验室”,从红叶针织“智能车间”到赛利恩特“云端平台”,荆州制造业的数字化故事正在不断续写。这座古城用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时”,而是脚踏实地的“进行时”。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荆州正以“智造”为笔,书写着更加精彩的篇章。(记者刘娟张晶晶通讯员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