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但有人却看出,但其中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搅动了海峡两岸,即将举行的九三阅兵,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作为最尊贵的客人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对于那些曾血战沙场、而后来在历史长河中沉默多年的老兵来说,这份邀请的意义非凡,一位曾参加台儿庄战役的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抚过那枚青天白日徽章的退伍证,电视里正播报着这条新闻。 他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低声细语地说着:“他们还记得,”而抽屉里,一张大陆寄来的慰问金汇单也静静地躺着,这份跨越了数十年政治鸿沟的敬意,像一股暖流,融化着历史的坚冰。 谁知,这跨过海峡的橄榄枝,在台北掀起的却是一场风暴,将一段本该共同拥抱的记忆,变成了一块滚烫的烫手山芋。 而这枚“烫手山芋”的核心,在于大陆官方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态,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宣布,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番话不只是对历史的重新叙述,更是对岸那些浴血奋战过的英雄们最诚挚的认可。 然而,北京的善意在北京时间还没走完一圈,就在对岸撞上了一面墙,台湾防务部门立刻高调反对,警告老兵“别中圈套”。 紧接着,民进党当局也迅速推出自己的纪念活动,一股回避历史的风气迅速在岛内弥漫开,台湾的通讯传播机构要求媒体报道大陆阅兵时,必须醒目标注统战文宣,当电视台主播在提及那场战争时,甚至被要求在“抗日战争”前加上“所谓”二字。 有网民一针见血地嘲讽:“民进党不是最爱讲‘转型正义’吗,怎么一碰到日本侵略史就集体转性了,”当有记者在活动上追问为何不展示抗日史料时,宣传官员的回应是直接切断了麦克风。 民进党的激烈反对在预料之中,反倒是本该最理直气壮的国民党,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党内为此争吵不休,甚至有人质问“抗战历史是我们的根,为何不敢接?”。 但更多声音出于现实考量,担忧“岛内氛围敏感,出头会害了老兵”,最终,面对大陆的邀请,国民党没能给出一个公开的回应。 同一段血与火的记忆,为何在海峡两岸激起截然不同的回响,在北京看来,这次邀请是一次“历史的重启”。 正如官方所说,抗战胜利并不是哪支军队的付出,无论是淞沪会战的惨烈、台儿庄战役的决死,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牵制,都是民族抗争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把这些步履蹒跚的老兵请上天安门,让他们以“证人”的身份接受致敬,目的就是对抗任何试图割裂、淡化这段共同记忆的企图,重申那份“我们曾并肩作战”的民族情感。 而在海峡对岸,一些政治势力则在刻意构建一种疏离的叙事,这一系列操作背后,是清晰的政治算盘:要巩固“抗中保台”的话语,就必须切断与大陆的历史连接,尤其是那段两岸军民曾共同抵御外侮的过去。 这种选择性遗忘的后果是,当学校老师问起日本为何投降时,台下的年轻一代已经是一片茫然,课本里关于抗战的篇幅早已被删减得面目全非。 这与台北忠烈祠的景象形成了令人心酸的对比,那里,青苔斑驳的纪念碑上,刻着二十多万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字,其中绝大多数隶属国民革命军。 现如今,这份记忆只能靠一些民众偷偷放置的鲜花来守护,显得格外孤寂。 而对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一生的老兵而言,政治的纷扰或许已不重要,他们曾因身份而被迫沉默,如今,天安门观礼台上的一个座位,是对他们暮年一份迟到却郑重的认同。 这一次,他们不必再挺直佝偻的脊梁站成方阵,只需静静坐在那里,凝望这片曾用生命守护过的土地,这本身,就是一座永恒的丰碑。 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可以正视它,也可以扭过头去,但改变的从来不是历史本身,而是自己的模样。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是选择正视共同的伤疤与荣耀,弥合裂痕,还是在人为制造的迷雾中,任由裂痕越来越深。 【信源】中国航天报——重磅!阅兵安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