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 1991 年乌克兰还有 5200 万人口,到 2023 年已只剩 2800 万。战争和难民潮让这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出现断崖式萎缩,更让人揪心的是年轻男性正从这片土地上加速消失。 他们要么被送上前线,要么永远留在了战场。如今乌克兰的街道上几乎见不到年轻男人的影子,女性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硬着头皮撑起整个社会的运转。 工厂里的机器还在运转,但操作机器的人换了性别。过去由男性主导的钢铁厂焊工、仓库管理员岗位,现在越来越多出现女性的身影。 农田里的土地依然肥沃,但耕作的主力变成了妇女。城市的日常维护、基础设施的运转,也因为男性劳动力的缺失,不得不依靠女性填补空缺。这种劳动力结构的剧变并非自愿选择,而是战争逼迫下的生存必需。 军事领域的变化更触目惊心。战争爆发之前,乌克兰军队中的女性占比不足15%。而时至今日,已有超6万名女性披上军装。她们掌握了狙击枪的使用、炮弹的操控以及坦克的驾驶技能,进而成为战斗员、医护兵或者情报员。 更严峻的是,随着前线伤亡不断增加,2.5 万名女性被直接推上狙击手、无人机飞手等高危岗位。但军营里的性别平等尚未真正实现,军方长期未能提供适合女性体型的战斗装备,防弹衣过大、军靴过重,甚至连女性专属军装都是战时匆忙赶制的。 这些支撑国家运转的女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身心压力。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表明,46%的乌克兰受访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41%的人被焦虑和抑郁所扰,38%的人有神经系统疾病。 选择留在国内的母亲们,不得不在炮火中独自养育子女。她们既要承受物质匮乏的压力,又要应对持续的安全威胁。 逃离战区的女性命运同样艰难。数百万乌克兰女性与儿童被迫流亡至欧洲,然而,避难所并非安身的避风港。联合国数据显示,这些难民妇女面临着人口贩卖和性剥削的严重风险。 国际移民组织的统计更令人心惊,30 年内乌克兰约有 30 万人遭受拐卖,战争带来的弱势地位让这一问题愈发严峻。 新政府的政策选择让女性的生存压力雪上加霜。2025年7月就职的39岁女总理尤利娅·斯维里登科,甫一上任便推出诸多政策,且誓言“战斗到底”。她将军需审批流程从 45 天压缩至 72 小时,却未能解决女性军人的装备短缺问题。 为填补每月 5 万人的战场消耗,政府甚至将征兵年龄降至 17 岁,让 2800 名女囚未经完整训练就编入死亡率高达 83% 的突击队。这些决策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生存负担。 当一个国家的女性既要承担生产劳动、养育子女的责任,又要直面战场厮杀的风险,这个社会的根基正在被不断掏空。乌克兰女性以柔弱之肩扛起战争遗留下的烂摊子,在工厂、农田、军营、家庭等多个“战场”同时奋战。 但这种超负荷的付出正在逼近极限,46% 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就是最直接的警告。 战争从不分性别,但战争的代价却常由女性承担。乌克兰的女性们毫无选择,唯有于绝境之中奋力抗争。她们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社会结构,维系着国家运转的最后底线。 可当战争的硝烟散尽,这些付出巨大牺牲的女性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吗?当她们脱下军装、放下工具,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为她们提供重建生活的支撑?这不仅是乌克兰需要面对的难题,更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拷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