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

万物知识局 2025-08-13 10:00:01

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想回家当农民!”中央无奈,只好同意他的请求,谁曾想他却给中央带来一个惊喜!

那年,甘祖昌躺在疗养院的病床上,手里攥着一封江西老家寄来的信,弟弟在信里说,村里正在搞合作社,乡亲们干劲十足,可就是缺个领头的。

看着信中所写,他辗转难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二十多年没回去的家乡,正是山穷土瘦的莲花县沿背村。

然而,一旁的妻子龚全珍刚准备开口让他不要多想时,刚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他突然坐起身,对妻子说:"我想回家种地。"

他的这一决定在外人看来恐怕难以理解,但这还要从三年前那场车祸说起。

1952年,甘祖昌坐吉普车去检查军区合作社,没曾想回来路上桥竟被特务炸毁,车子栽进冰窟窿。

抢救时医生发现,他头上还留着长征时没取出来的弹片,新伤旧疾让脑震荡后遗症越来越严重,动不动就头晕目眩。

后来,组织上安排他去庐山疗养,可闲不住的他总觉得,躺在病床上吃空饷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更让他寝食难安的是评级的事,后勤部给他定了师级,他却打报告要求降到团级。

结果总政治部一查档案,发现管了半辈子后勤的甘祖昌可不简单,抗战时带人摸进日军仓库,神不知鬼不觉搬走三十万发子弹,解放新疆时用羊毛换粮食,解决了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

此番调查过后,组织上不但没降级,反而给他提到了准军级,1955年授衔时,三枚沉甸甸的勋章挂在他胸前,他却跟妻子念叨:"比起那些躺在烈士陵园的老伙计,我这点功劳算什么?"

连续三个晚上,甘祖昌趴在煤油灯下写申请,第一份递上去,军委回复让他安心养病,第二份交上去,组织安排他去青岛疗养。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又写了第三份,字字戳心:"我脑袋不行了,但手脚还能动,请批准我回莲花县当农民,带着乡亲们搞建设。"

这份申请在办公桌上放了两个月都没有批准,直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来新疆视察。

在乌鲁木齐的招待所里,肖华看着眼前倔强的甘祖昌直摇头,苏联专家说过,甘祖昌这伤势能活到六十岁就是奇迹。

可当甘祖昌再次掏出申请时,肖华发现纸上沾着血迹,后来才知晓那是他头晕发作磕破的额头。

肖华叹了口气:"老甘啊,你这不是去吃苦,是去拼命。"甘祖昌咧着嘴笑:"当年在井冈山吃树皮都没饿死,现在回家种地算什么拼命?"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全家14口人踏上回乡路,组织上要给派专列,他死活不肯,最后挤在普通车厢里,行李只带了三口木箱。

倒是那些笼子格外显眼,六头约克猪、十五对安哥拉兔,还有十几只来航鸡,这是他给乡亲们准备的"见面礼"。

起初,沿背村的乡亲们以为将军回来是享福的,谁知第二天天没亮,村民竟看到甘祖昌扛着锄头下了地,还专挑最远的荒山开垦。

村里人笑话他:"将军种地能比得过老把式?"他也不恼,转头就搞起劳动竞赛,谁开荒多就奖励谁。

三个月下来,光秃秃的"光头山"变了样,可新的麻烦来了,地是开了,附近却没水浇地。

于是,甘祖昌把全家召集起来开会,拿出了一生的积蓄8万块钱:"修水库差钱,这些先垫上。"妻子龚全珍吓了一跳,这可是留着给孩子们读书的钱。

然而,他却说:"当年在南泥湾,王震旅长带着我们徒手挖出万亩良田,现在有国家发工资,还怕修不成水库?"

第二天,他带着村民扛水泥、凿石头,五个月后,能灌五千亩地的浆山水库竣工那天,全县老百姓都跑来瞧,口中满是对他所做之事的感激。

种地的消息传开后,经常有老战友来看他,当老部下见他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在犁田,心疼地说:"你何苦这样?"

听到这话,甘祖昌反倒笑了,指着山下的稻田说:"你看那些弯腰插秧的,有几个比我年轻?他们能吃苦,我为什么不能?"

回乡二十九年,他天天和村民同吃同住,修了3座水库、4座电站、12座桥,把全乡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但他自己却顿顿吃红薯饭,一条羊毛裤补了三十八个补丁,临终前还叮嘱家人:"工资别乱花,买化肥支援农业......"

之前大儿子想让他安排工作,却被他用一句话怼回去:"我当农民,你也得当农民!"

女儿结婚只给七十块钱置办嫁妆,小儿子想顶替母亲当老师,他拍桌子反对:"老子当年打江山不是给你们捞好处的!"可当村里贫困户生病,他却偷偷垫医药费。

1986年春天,甘祖昌在县医院走完最后时光,护士整理遗物时,发现床头柜里放着党费证、五千多元未报销的药费单。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白吃公家的饭。"

信息来源: 中国网《走进"将军农民"甘祖昌故居 弘扬初心本色》 央视网《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

1 阅读:214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