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红军团长因伤势过重逐渐没了气息,战友们含着泪找来树枝杂草,覆盖在他的身上后,一步三回头的准备追上前边的队伍,可就在这时,一位大娘却大叫一声:“还有救,没断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天,南京细雨绵绵,一座安静的墓碑前,几位老兵缓步而来,他们站定,神情肃穆,望着碑上的名字:“梁从学”,这个名字,在新中国的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鲜有人知道,在1955年授衔成为中将之前,梁从学曾在枪林弹雨中被误认牺牲,几乎死在荒山野岭,那一年是1936年,战火烧遍了鄂豫皖的山头,梁从学在一次激战中胸口中弹,命悬一线。 彼时的湖北黄冈山林密布,红军部队为避敌追击,正在悄然转移,当时担任红军244团团长的梁从学,带着一小队人马担任先锋,进入了一片密林,敌军早已埋伏在前方隘口,机枪一开,子弹像雨点般扫来,战士们立刻被压制在狭窄山路上,梁从学判断出敌人意图,果断指挥队伍突围,并带着一小队战士向制高点冲去,试图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争取撤退时间。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左胸,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襟,他倒下时,身边只剩几名战士,敌军火力仍在疯狂扫射,战士们急忙将他抬至一片灌木丛中,用树叶掩盖,留下简单记号后被迫离去,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团长还有生还的可能。 梁从学在灌木中昏迷多时,身上伤口暴露在闷热潮湿的空气中,血肉模糊,甚至开始腐烂,几只苍蝇在他身上盘旋,蛆虫悄然钻进伤口,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走到生命尽头时,一位上山采药的老妇人无意间走近这片灌木,她脚下被什么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发现树叶下竟然是一个满身血污的军人,她蹲下检查,发现还有微弱的呼吸,老妇人没有迟疑,迅速跑回村里找来两个年轻人,用门板做成简易担架,将伤员抬回家中。 家里并没有什么药物,连酒精和纱布都拿不出来,老妇人找来锅底的草木灰,用开水搅拌后为他清洗伤口,腐肉已经开始发黑,蛆虫在伤口中蠕动,老妇人从屋后找来一段老丝瓜,挖出瓤,小心地放入伤口,丝瓜瓤像吸水的海绵,不断将腐败组织带出,之后,她用剪刀慢慢清除坏死的皮肉,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这条命彻底断了。 梁从学在昏迷与清醒之间来回挣扎,每当疼痛袭来,身体都会剧烈抽搐,老妇人没有放弃,连续几天,她日夜照料,每隔几个小时就换药一次,没有饭吃,她就熬点粥,用小勺一点点喂进他嘴里,她不敢让村里其他人知道,那个年代,藏匿红军伤员是极其危险的事,隔壁村就有一户人家因为救了一个红军,被敌人吊死在村口的老树上。 每天夜里,老妇人轻手轻脚地检查伤口,翻晒丝瓜瓤,再用草药煎汤熬成膏药,敷在伤处,那年头的人没有学过西医,但靠着老一辈留下的经验,竟真的将一个本该死去的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几周后,梁从学终于能坐起来喝水,声音还很虚弱,但眼神里恢复了光亮,老妇人依然不松懈,继续用最简单的方式维持他身体恢复,他身上的军装已经无法再穿,老妇人从自家老伴衣柜里翻出一套旧布料,用手缝的方式给他改成合身的上衣,那段日子里,老妇人几乎把家里所有藏粮都拿来做汤做粥,自己却常常只吃两口干粮。 等到梁从学能够独自行走,老妇人为他准备了干粮和一包草药,不久后,几名游击队员秘密联系上他,将他接回部队,这段经历在部队中迅速传开,很多战士听说团长死里逃生,都感到惊讶与敬佩。 梁从学回归部队后,继续带兵作战,他在淮海战役中担任重要指挥任务,参与围歼敌军,表现出色,建国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那枚勋章的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生死故事。 多年后,部队里有人去寻找那位救命的老妇人,据说她早已去世,葬于村后的山坡上,墓碑很简单,只写着“李门王氏”,她的事迹并未被广泛记载,但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她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守护了一个将军的生命。 梁从学一生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曾在晚年写下一段回忆录,提到那段日子时,只用了寥寥数语,却情感深重,他知道,自己能活下来,不光是因为意志,更因为在那样的年代,还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守住一份善良。 如今,在大别山深处,每年清明时节,仍有人前去祭拜那位被后人称为“红军奶奶”的老人,她没有留下照片,也没有留下子孙,但她的名字,早已被刻进了那段历史的血脉中。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梁从学
1936年,一红军团长因伤势过重逐渐没了气息,战友们含着泪找来树枝杂草,覆盖在他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4 15:18: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