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赤峰发生一起纵火案,现场全是救火村民的脚印,警方一时找不到线索,这时,一个15岁女孩自告奋勇站出来:“让我试试!” 大家纷纷摇头:“10几岁的黄毛丫头能破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夏末的内蒙古赤峰,王家村的麦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五千斤刚收获的新粮,农户们站在废墟旁,眼泪混着灰尘往下掉。 等到火势终于被扑灭,地上只剩下焦黑的谷粒和呛人的焦味,警方赶到现场时,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整个火场被前来救火的村民踩得乱七八糟,脚印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深浅不一,根本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专案组连续几天调查下来,毫无进展,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都说这案子怕是要成悬案了。 就在这种沉闷的气氛中,人群边缘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挤到前面,她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眼神却异常坚定,"让我试试!"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朵。 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人摇头,有人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10几岁的黄毛丫头能破案?""小孩子别捣乱了,"质疑声此起彼伏,村干部也带着怀疑的神色看着她,但在她坚持下,还是示意让她靠近现场。 这个少女就是董艳珍,她的祖父董士玉是当地公安局的技术工程师,也是有名的足迹追踪专家,但此时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只能躺在床上,听说现场需要人手,祖父让从小跟着自己学习的孙女去看看。 董艳珍没有理会周围的质疑声,径直走向火场,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直接踏入被烧焦的核心区域,而是在距离起火点二三十米的地方缓慢移动。 她的步伐轻得几乎没有声音,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寸土地,时而停下弯腰触摸地面,手指轻轻拂去薄薄的尘土,时而又直起身来,用目光丈量某处的距离。 不知过了多久,她在一片潮湿的泥地前停下脚步,这里距离火点大约十几米,泥土上残留着两枚相对完整的鞋印。 在她眼中,这些纹路和形状清晰分明,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什么,她蹲下去,仔细测量鞋印的长度与宽度,观察鞋底花纹的磨损位置和深浅变化。 每一个细节在她心里迅速拼合成一个人的形象:高个、男性、年纪在中年,体态微驼,步幅稳而略显沉重,鞋印的转向弧度暗示着他作案时曾扭动上半身,将点燃的物品抛向谷堆。 记录下这些信息后,她沿着鞋印的延伸方向继续寻找,火场外的土地因为踩踏而杂乱,但她像在翻开一本被雨水打湿的书,小心翼翼地辨认被掩盖的痕迹。 曲折的小路、被露水打湿的草丛、溪边松软的泥地,构成了一条蜿蜒的路线,她穿过田野和灌木,鞋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却始终没有断掉。 走了将近四五里地,路线在一户农家门口停了下来,墙根处一枚带着湿土的大头鞋印,正好与之前的印迹完全吻合。 警方根据董艳珍的发现,在这户人家屋内搜出一双沾着灰烬的大头鞋,鞋底磨损的位置、尺码、花纹,与现场的鞋印完全一致,嫌疑人王某被带回后,很快承认了纵火的事实。 最让人惊讶的是,王某的体貌特征与董艳珍之前的描述分毫不差:大高个,背微驼,45岁,所有在场的人一时间都沉默了,谁也没想到,一个年纪尚小的女孩,能从一片凌乱中找出如此精准的线索。 董艳珍的表现并非偶然,她出身在一个有着特殊技艺的家庭,祖辈在民国时期便以追踪足迹闻名。 虽然按照祖训"传男不传女",但她自小就对脚印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在雨后的村道上观察牲畜的蹄印变化,甚至尝试给毛驴背上重物,只为看它踩出的印迹会如何不同。 一次次的观察与琢磨,让她的眼力与判断力远超同龄人,那场纵火案之后,董艳珍在当地声名渐起。 村民遇到棘手的案子时,总会想起这个眼光敏锐的少女,随着经验的积累,她逐渐将家族的"土方法"与现代刑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更为系统,也更为精准。 多年后,她正式进入公安系统,从一名协助者成长为痕迹检验领域的行家,回望那年焦土之上的情景,火场上的热浪、地面的尘土、空气中的焦味,都像是时间刻下的印记。 那时的她,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少女,却凭着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判断,在一片质疑声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那声"让我试试",不仅改变了一个案件的走向,更开启了一个传奇的人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央视"挑战不可能":“女福尔摩斯”董艳珍凭足印识人
1987年,赤峰发生一起纵火案,现场全是救火村民的脚印,警方一时找不到线索,这时
如梦菲记
2025-08-15 16:24: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