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樵刺蒋,刺客孙凤鸣死得多悲壮?浑身被扎上百针孔,其妻更惨

又绿评历史 2024-01-08 13:38: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参与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委员移步至会场外合影留念。

几分钟后,合完影的委员们正准备回到礼堂内,突然有枪声在人们耳边炸开。只见一名记者手持左轮手枪,口中高呼“打倒卖国贼”,将枪口对准汪精卫,连开三枪。

会场顿时大乱,汪精卫的卫士迅速反应过来,朝着刺客连开两枪,击中其胸、肺部,将其当场抓获。

这名刺杀汪精卫的记者是谁?刺杀行动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汪精卫遇刺

1935年,为了进一步分裂中国,推动侵略计划实施,日军自5月起便开始在华北地区制造了一系列的冲突事件。

华北事变使得中日矛盾不断激化,国民政府的不作为更使民众对其愈发不满。

而国民党内部关于对日态度政策的争论也是愈演愈烈,其中,要求汪精卫下台的声音始终不断。

为了确定国民党的内外方针,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以为之后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

按照会议流程,开幕式结束后,会场人要合影留念,但此时却不见蒋介石踪影。

汪精卫立即前往蒋介石所在的房间请其前往会议现场,但是蒋介石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

蒋介石没到场,汪精卫遭到行刺。

加之先前蒋介石多次因为政见不合而与汪精卫针锋相对,大众都以为蒋介石就是指使记者刺杀汪精卫的幕后黑手。

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也在事情发生之后,哭着质问蒋介石为何狠心置汪于死地。

为了洗清身上的嫌疑,蒋介石立即下令彻查此事。

事件发生时现场一片混乱,刺客也在无意间将自己的记者证遗留下来,之后便成为证明其身份的证据。

记者证上的信息显示,刺客名叫孙凤鸣,来自晨光通讯社,除此之外别无信息。

而孙凤鸣在刺杀前,为了不泄露情报,早早便吞服下过量的鸦片烟泡。

或许是在过量鸦片的刺激下,孙凤鸣行刺时虽然三枪都击中了汪精卫,却并未伤及要害,只击中其肋骨、手臂和额骨缝。

而毒发的孙凤鸣,早先被卫士射中胸、肺两处,此时的情况竟比汪精卫还要差。

于是蒋介石命令手下的医生不断的给孙凤鸣注射强心针,直至他能够开口说话,接受审讯。

除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各处人等也不间断的对孙凤鸣进行连番审问。

从孙凤鸣进入医院到逝世的十几个小时内,医生在他的身上扎了一针又一针,最终竟留下了百余个针孔。

但孙凤鸣口中除了一句指使我的是良心之外,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用的情报。

一无所获的蒋介石便将目光转向了孙凤鸣背后的晨光通讯社。

很快,国军便顺藤摸瓜开始调查晨光通讯社,其中的工作人员尽数被抓捕入狱。

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也在入狱后遭到了非人的虐待,为了撬开崔正瑶的嘴,军统多次提审她。

最终,在一次前往审讯室的途中,崔正瑶毅然触柱,壮烈牺牲。

但军统方面还是查到了晨光通讯社的负责人是华克之,这个名字蒋介石并不陌生,而华克之的一个熟识,更是蒋介石心中的一根钉子,那人就是王亚樵,也是刺杀事件的幕后指使。

王亚樵

刺蒋行动

王亚樵可以算是蒋介石的“老朋友”了,自1927年起,王亚樵就多次计划刺杀蒋介石,可惜均未得手。

1931年7月,宋子文与秘书出现在上海火车站,王亚樵本想趁着火车站人多眼杂,刺杀宋子文,以重创蒋介石。

可王亚樵的手下却错将秘书当成了刺杀目标,宋子文本人则趁乱逃脱了。

即便王亚樵的刺杀计划没能成功,但其多年来想去蒋介石性命的毅力与强大的行动力,也足以令蒋介石心生忌惮,甚至陷入杯弓蛇影的心态里。

1933年年初,因为“福建事变”失败,王亚樵不得不暂时逃亡香港。

而西南政务会的创建者胡汉民在得知王亚樵来到香港之后,为保障其生活,便由西南政务会的名义每月向王亚樵提供三千港币。

并且,为了确保王亚樵在香港的生命安全,胡汉民还特别向英国驻港总督薄朗解释道,王亚樵并非杀人犯,他的行为均是中国的政治斗争。

有了当地反蒋组织支持的王亚樵,又开始谋划新一次的刺杀行动。

但是由于此前多次的刺杀行动使得敏感多疑的蒋介石更是风声鹤唳,要想成功行刺,如何接近他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为了确定刺杀计划,年轻有为的华克之乘坐着怡和轮,连夜赶往香港。另外,王亚樵还找来的另外一位得力助手——郑抱真。

三人经商议,最终决定成立一个通讯社,以记者的身份接近蒋介石,之后再伺机开展刺杀行动。

确定计划后,华克之便返回上海开始筹备相关事宜,并召集了张思明、贺少茹和孙凤海商议刺杀人选。

刺杀任务十分危险,即便行动成功,活下来的机率也是渺茫,但是在场的兄弟们都认为,只要能够打倒蒋介石,自己就是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的。

不过,最终,孙凤海揽下了这个重大责任。

之后,华克之在南京钟英学校校长李怀诚的帮助下,顺利开办晨光通讯社。

为了掩人耳目,参与行动的众人都改换姓名,孙凤海化名孙凤鸣,以记者身份进入各种场合,为刺杀任务收集信息。

孙凤鸣铜像

1934年12月10日,孙凤鸣等来了第一次行刺机会。他以记者的身份混入了国民党四中五届全会的现场。但由于是初次行刺,孙凤鸣没能把握住行动的时机,并未对蒋介石行刺。

这次失败并没有使众人丧失信心,暗地里,刺杀行动的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孙凤鸣也加紧锻炼自己的能力,以确保下次行刺能够顺利实施。

1935年11月1日,在会议即将开始前,孙凤鸣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弄来了通行证,成功混入四届六中全会的现场。

军统设计杀害“暗杀大王”

原本此次计划是针对蒋介石的,偏偏蒋介石一直没有出现在会议现场,孙凤鸣的心便渐渐沉了下去。

为了这次行动,通讯社的成员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难道自己真的要无功而返吗?更何况孙凤鸣在进入会场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甚至服下一枚鸦片烟泡。

于是孙凤鸣看着正在合照的国民党中央官员,决定临时将刺杀对象改为汪精卫。

虽然杀不了蒋介石,除不了刺杀集团的心腹大患,但是能够杀了另一位大汉奸,也算不虚此行。

可是汪精卫也并没有当场死亡,在接受治疗之后汪精卫又重新回到了政局中,后面甚至成立了汪伪政府,彻底投靠日本人。

而孙凤鸣则被当场抓获,在十几个小时的连番审讯之后,孙凤鸣离开了人世。

为了查清事情背后的主使者,洗清自己的嫌疑,蒋介石又开始了一轮大清查,他勒令戴笠,务必在三天内缉拿刺客。

瞬时间,整个南京城被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所笼罩。在特务机构编织的天罗地网之下,华克之不得不逃往香港投奔王亚樵。

可是戴笠很快便盯上了王亚樵,这个蒋介石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在一番探查之后,戴笠发现了突破口。

在军统的严密搜查之下,王亚樵的部下相继被捕,出逃广西的王亚樵决定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于是他让人分别给周总理和毛主席送去两封信,以阐述自己的投诚之心。

而另一方面,王亚樵又十分担心余立奎等部下的安危。他向来重情义,也正是因此,王亚樵能够得到兄弟们的拥护与爱戴。

戴笠正是抓住了王亚樵的这一性格特点,以余立奎为饵,引其现身。

但是余立奎却始终不愿意透露王亚樵的行踪,百般拷打无果,戴笠打算从余立奎的爱妾余婉君身上入手。

在军统的威逼利诱之下,余婉君很快便答应帮助捉拿王亚樵。1936年,余婉君按照计划前往梧州约见王亚樵。

王亚樵以为余婉君是给他带来余立奎的消息,于是立即动身赴约,毫不设防。

但是没想到的是,余婉君带来的竟是军统的特务。一进门,王亚樵便被石灰迷了眼睛,但是王亚樵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与特务展开殊死搏斗。

可双拳终究难敌四手,王亚樵很快便身中五枪三刀,当场身亡。

惨无人道的国民党特务还残忍的用刀剥下王亚樵的面皮。

为了避免走漏风声,特务又杀死了在场的余婉君。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刺杀事件的最后,只有华克之幸免于难,之后他辗转来到延安,投身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为实现中国解放而奋斗。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仇家恨面前,王亚樵决意用最粗暴,也是最立竿见影的方式报国。即便多次刺杀蒋介石未果,他却从未放弃气馁,一次次重振旗鼓。

而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众多报国志士也如王亚樵一样,不惜性命也要为黑夜换来光亮。

参考资料:

《“暗杀大王”王亚樵曾令蒋介石寝食难安》---央视网

《"暗杀大王"庐山行刺蒋介石内幕》---北方网

《民国暗杀大王王亚樵:曾行刺侵华日军大将、蒋介石》---中国新闻网

《【胜利回响】汪精卫叛国投敌》---央广网

《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遇刺》---上海法制报

《人物志:孙凤鸣--为国而“勇刺”汪精卫的人》---中国档案报

15 阅读:5387

又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