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国外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谁料却被踢出局!现在年过八十的

柳淮蕊 2025-08-17 00:23:45

拒绝国外高薪,选择回国帮国家攻克计算机芯片的难题,谁料却被踢出局!现在年过八十的他,依旧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却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位老爷子,可是中国计算机界响当当的人物,他叫倪光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当年他参与过,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让计算机能“说中国话”,还拿过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可就是这么一位国宝级科学家,如今86岁高龄还在为中国芯片事业奔忙,甚至连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记得1981年,倪光南被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聘为访问研究员,年薪4.3万加元,那时候1加元差不多等于1美元,而他在国内的工资,一个月才39.5元人民币。 换算下来,他在加拿大的年薪是国内的70倍! 当时他在加拿大研究院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人家院长亲自邀请他,待遇对标加拿大教授,实验室设备随便用,研究方向自己挑。 可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要留在国外享福的时候,1983年他却带着8万美元的积蓄,和满满两大箱计算机设备回国了。 有人说他傻,放着金山银山不要,偏要回一穷二白的祖国。 可倪光南心里清楚,计算机汉字处理,是中国必须突破的“卡脖子”技术,要是让外国人卡住了,咱们永远抬不起头。 他后来在采访里说:“弱国无尊严,我亲眼见过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只有国家强大了,科技自主了,老百姓才能挺直腰杆。” 回国后,倪光南便一头扎进了联想式汉字系统的研发。 那时候国内计算机连中文都显示不了,更别说输入了。 可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愣是把汉字输入速度,从每分钟十几个字提升到上百字。 1985年,第一型联想汉卡问世,一炮打响,销量16万套,利润上亿元。 这项技术不仅让联想赚到了第一桶金,更让中国计算机真正进入了汉字时代。 可他没满足,接着又带领团队研发出联想系列微机。 1988年,联想电脑主板在德国CeBIT展会上亮相,直接叫板国际巨头,到1992年,联想推出中国第一台486微机,比国外同类产品只晚半年。 那时候的联想,可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标杆,靠的就是倪光南这种“死磕技术”的劲头。 转眼到了90年代初,联想当时正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技工贸”,先搞技术研发再拓展市场;另一条是“贸工技”,先做贸易积累资金再搞技术。 倪光南坚持前者,主张投入芯片研发;柳传志选择后者,认为应该先把市场做大,两人的矛盾因此越来越激烈。 1994年,倪光南想成立芯片设计中心,柳传志不同意;1995年,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职务;1999年,联想正式解聘他,理由是倪光南“持续控告公司领导人”。 离开联想时,倪光南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后悔,我只是遗憾没能让中国芯片早一点站起来。” 按理说,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换谁都得心灰意冷,可倪光南偏不。 2001年,他加入方舟科技,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片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 这款芯片采用0.25微米工艺,和国外同类型产品差距不大,为了推广芯片,他到处拉订单、跑政府,甚至把自己的院士津贴都搭进去。 可后来,方舟科技的CEO李德磊,被短期利益冲昏了头,放弃市场订单,只盯着政府项目。 再加上Linux系统软件生态不足,用户买回去的电脑根本用不了。 2006年,方舟科技濒临破产,倪光南不得不“负荆请罪”,向科技部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被方舟科技伤透心后,倪光南依旧没放弃,他四处奔走,为国产芯片摇旗呐喊。 2018年,他在全球互联网大会上疾呼:“自主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 2025年2月,他在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预言:“未来RISC-V芯片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5%。” 就在上个月(2025年8月10日),他还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提出:“要用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AGIROS构建AI+机器人生态。” 如今他依旧住在北京五道口的出租屋里,中科院分的8楼房子爬不动,只能租出去补贴房租。 保姆太贵,他就请小时工做一顿午餐,有人问他:“您图啥?” 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图中国能在芯片上挺直腰杆,让后人不再受‘卡脖子’的气。” 倪光南的奋斗经历,也是一代爱国科学家的缩影。 他们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选择回国吃苦;他们就算被误解、被排挤,却始终初心不改。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国产手机、电脑的便利时,别忘了在某个实验室里,还有像倪光南这样的老人,还在为中国芯片的未来,熬着最晚的夜,操着最硬的心。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