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工业绿色低碳大跨越:这些关键指标告诉你成果有多牛

碳碳实时 2025-01-23 03:22:4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必由之路。在多数人看来,这只是一场能源领域的革新,但事实上,它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模式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它涉及能源体系的重塑,推动经济向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还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在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变。

“工业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24年,工信部把推行绿色制造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全面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工业发展的生态底色越来越鲜亮。主要表现为“四增三降”。

第一个“增”,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工厂基本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第二个“增”,指预计2024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55%,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

第三个“增”,指预计2024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

第四个“增”,指共近3万种电器电子产品达中国RoHS管控要求,同比增长约10%。

“三降”,指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

技术创新,百业之基。绿色低碳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各国在这一领域的争先恐后,决定着未来经济格局。无论是美国聚焦的先进燃气轮机与清洁储能技术,还是欧盟推动的绿色与数字双转型,这些方向无不说明科技研发已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关,形成规模化应用,是迈向低碳未来的必由之路。

冶金、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则是转型的难点所在。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高企,这些行业亟需深耕能效管理。先进设备的引入与生产流程的优化,正是降本增效的制胜之策。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生产模式的变革之道。从理念到行动,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需兼顾生态效益,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改革图强,还需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是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根本路径。正如近年来工信部推动零碳工厂与工业园区建设,这些探索虽尚在初期,却已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高效利用废弃物,构建资源循环体系,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新能源的崛起,则赋予了绿色低碳产业更多可能。然而,动力电池与光伏组件的生命周期有限,回收问题不容忽视。报废电池中蕴含大量贵金属与稀有资源,先进技术的高效提取,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更是对环境的深度负责。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已初见成效,但体系尚需完善,技术还有提升空间。回收环节的每一处改进,都是行业未来的增长点。

光伏组件的回收则更为复杂。玻璃、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的分离与再利用,是技术与经济的双重考验。现阶段,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存不足。提升技术水平,规范回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追根溯源,绿色低碳发展绝非局限于单一国家的兴衰,而是紧密关联着全球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它贯穿于从技术创新研发的前沿阵地,到政策有力支撑的宏观布局;从企业积极投身实践的具体行动,再到社会达成广泛绿色共识的深厚土壤,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实链条。为世界呈上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0 阅读:1
碳碳实时

碳碳实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