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发话,李先念前往保护,1974年李德生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这个李德生是谁?可能现在年纪小的朋友们都不知道有这号人物,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德生曾经经历了火箭般的提拔速度,一路做到了副国级,当上了国家副主席。 李德生是个老革命,河南信阳人,根正苗红的红四方面军出身,打起仗来是把好手,性格耿直,有点“武人”的脾气,但脑子不糊涂,干工作有魄力。建国后,他当了十二军的军长,在朝鲜战场上打过上甘岭,是实打实的战功将军。 他真正进入毛主席的视野,是在六十年代末。当时安徽的局势特别乱,两派斗得厉害,毛主席一句话:“把十二军调去,把李德生派去。”李德生去了之后,没搞“拉一派,打一派”,而是快刀斩乱麻,稳定了局面,还抓了生产,安徽的形势很快就好转了。 这事儿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觉得李德生这个人,能打仗,会搞政治,还不拉帮结派,是个可用之才。 。1970年的庐山会议,林彪集团发难,政治局势骤然紧张。会后,毛主席开始布局,调整军队高层。李德生就被调到了北京,当上了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总政治部,那是全军的“神经中枢”;北京军区,那是“御林军”,拱卫京畿。把这两个要害位置交给一个人,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彪集团覆灭,军队高层出现巨大真空。李德生因为在关键时刻站稳了立场,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的部署,更上一层楼。在1973年的十大上,他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 那年他才5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可身处高位,也意味着身处漩涡的中心。那会儿,“四人帮”正得势,他们想把持权力,就要不断地“斗”。他们看那些老帅、老干部不顺眼,也看李德生这个“坐直升机”上来的军方新贵不顺眼。 1974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这本来是毛主席发动的,但“四人帮”趁机把水搅浑,把矛头引向周总理、叶帅等一大批老干部,搞得乌烟瘴气。李德生因为在总政治部工作,自然成了他们攻击的靶子。江青他们天天找茬,说他“上了林彪的贼船”,各种帽子扣过来。 李德生是个直性子,哪受得了这个气?但他又不能跟江青这帮人公开撕破脸,心里非常苦闷。他感觉自己就像在火上烤,每天都度日如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 1973年底,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政治局会议,提议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他点着李德生的名,笑呵呵地说:“李德生同志,我看你就去沈阳军区吧,怎么样?” 这话一出,李德生脑子“嗡”的一下。 北京军区司令员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级别没变,但谁都知道,北京是心脏,沈阳是边关。更关键的是,他还被免去了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的职务。 这不就是明摆着的“贬官”吗? 从权力巅峰,一下子就给“发配”到了东北。李德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主席要这么对他? 他心情沉重地回了家,整宿整宿睡不着。各种猜测、委屈、不解,在他脑子里翻江倒海。 就在他准备动身去沈阳的前几天,一个重要人物来了——李先念。 李先念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也是一位深受毛主席信任的老同志。他来看望李德生,一坐下,就开门见山地说:“德生同志,主席让我来跟你聊聊。主席说,有人讲你的‘闲话’,我让你离开北京,就是为了保护你。让你去沈阳,是我亲自提议的,我对你还是信任的。” 李先念接着把话挑明了:“现在北京这个地方,政治斗争太复杂。你一个军人,不擅长搞这个。江青那几个人,天天盯着你,早晚要给你搞出事来。主席这是把你从这个是非之地调开,让你去一个安稳的地方,继续带兵。沈阳军区是我们的战略后方,位置多重要啊!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懂吗?” 听到这里,李德生恍然大悟。 原来,这一切都是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他不是不信任自己,恰恰是太信任了,才不忍心让自己在北京这个政治绞肉机里被搅碎。把他调到沈阳,看似是“贬”,实际上是“保”。让他暂时脱离斗争的漩涡,去一个他最熟悉、最擅长的军队岗位上,这是一种深沉的、不轻易言说的爱护。 就像家里的长辈,看你在外面跟人起了冲突,不问青红皂白先把你拉回家,关起门来,可能还会训你几句。外人看着是你吃了亏,但只有自家人知道,这是为了不让你把事情闹大,吃了更大的亏。 想通了这一层,李德生心里的疙瘩一下子就解开了。他激动地对李先念说:“感谢主席的关心,我明白了,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几天后,李德生没带秘书,没带家人,一个人,一个背包,就登上了前往沈阳的火车。到了沈阳,他一头扎进工作中,把沈阳军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军的标杆。
太平军灭亡前昔,最大的痛不是兵少将寡,而是精气神散了。当年的老太平军看见绿营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