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国女科学家在实验时,竟然和公海豚发生了感情,没多久实验便被迫终止,

小史论过去 2025-08-19 11:30:05

1965年,美国女科学家在实验时,竟然和公海豚发生了感情,没多久实验便被迫终止,公海豚接受不了现实,竟选择沉入水底,将自己活活给淹死了! 玛格丽特·豪·洛瓦特1942年出生在美属维京群岛的圣托马斯岛。从小她就对动物感兴趣,尤其是读过一本关于会说话的猫的书,叫《凯莉小姐》,这让她一直梦想教动物学人类语言。20岁出头时,她听说岛东头有个秘密实验室在研究海豚,就骑车过去敲门,自荐帮忙。实验室主任格雷戈里·贝特森见她热情高,又没科学背景,但观察力强,就让她先当志愿者,记录海豚行为。她每天去帮忙,很快就熟悉了三只海豚:西西、帕梅拉和彼得。这些海豚本来是《弗利珀》电视剧的演员,从海洋工作室弄来的。玛格丽特没上过大学,辍学后就靠自学和热情混进去,很快就成了团队一员,负责教彼得说话。 实验室是神经科学家约翰·C·莉莉建的,用NASA和海军的资金,目的是模拟和外星生命沟通。莉莉觉得海豚脑子大,智商高,是最佳对象。他在岛上盖了“海豚之家”,部分淹水,让人和海豚能一起生活。玛格丽特觉得光上课不够,得全天候相处,就像妈教孩子说话那样。她提出和彼得住一起,莉莉同意了,就把楼上防水,淹两英尺水,她睡吊床,办公桌也悬着。实验从1965年6月开始,持续10周。她每周六天和彼得泡在一起,第七天彼得去下面池子和雌海豚玩。她教彼得发简单音,像“B”代表球,“hello Margaret”。彼得努力模仿,但“M”音总出泡泡。她记录每天进步,彼得能发一些单词,让团队惊喜。 彼得6岁,正成年,性冲动越来越强,常打断课。它会靠近玛格丽特,摩擦身体,影响专注。起初她让彼得去和雌海豚西西、帕梅拉待一天,但这样太费时,实验进度慢。玛格丽特觉得为了研究顺利,得帮彼得解决这问题,就手动缓解它的冲动。她后来解释,这不是性行为,而是像挠痒痒,帮它集中精神。莉莉实验室还试了LSD给其他海豚,想看效果,但没啥结果。玛格丽特反对给彼得用药,莉莉同意了。但这个互动后来被《好色客》杂志写成跨物种性事,闹得沸沸扬扬,项目名声坏了。团队内部也乱,莉莉和贝特森意见不合,资金链断裂。 实验因缺钱在1965年底停了,海豚被转走。彼得去了莉莉在迈阿密的另一个实验室,那里池子小,没阳光,条件差。它到那后不吃东西,身体弱下去。没几周,彼得沉到水底,闭上呼吸孔,不再上来,就这么死了。莉莉说这是“自杀”,因为海豚呼吸是自觉的,不想活就不吸气。玛格丽特听到消息很伤心,她承认和彼得有亲密接触,但强调是为研究。她后来嫁给拍实验照片的摄影师约翰·洛瓦特,生了三个女儿,把海豚之家改成自家住。莉莉则转向迷幻药研究,成了反文化人物。玛格丽特没再回实验室,但偶尔接受采访,说这事让她反思人与动物关系。 这个实验虽短,却暴露了很多问题。海豚智商高,能学人类音,但教说话太难,伦理上也争议大。玛格丽特没坏心,但处理彼得冲动的方式,让人质疑动物福利。莉莉的LSD试验更乱套,浪费资源。NASA本想为太空通信铺路,结果闹成笑话。多年后,纪录片《和海豚说话的女孩》重提这事,玛格丽特现身,说彼得像朋友,她不后悔,但承认实验有缺陷。现在科学界更注重伦理,避免类似闹剧。 彼得的死最让人唏嘘。它和玛格丽特分开后,就没精神,沉底不呼吸。专家说,海豚能控制呼吸,选择不活是可能的。这事提醒我们,动物有感情,别当工具。玛格丽特后来过普通生活,养家,在岛上住。她故事被《周六夜现场》讽刺,也进《瑞克和莫蒂》动画。莉莉的书里写彼得“自杀”,但没证据是因分离。总之,这实验虽失败,却推动了动物智能研究,让人知道海豚不简单。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