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天,东北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能渗出血来。可吉林海龙县的监狱里,比寒风更刺骨的,是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惨叫。这声音撞在冰冷的墙壁上,又弹回来,听得墙外路过的老百姓直攥拳头,却只能咬着牙往家跑——谁都知道,里面受刑的是赵玉仙,那个被大伙儿叫"梅花鹿"的女交通员。 说起来,赵玉仙本来就是个普通庄稼人。1897年生在五块石村,15岁嫁了同村的刘凤久,生了三个闺女,日子过得紧巴,却也踏实。每天下地干活,回家哄孩子,手里的针线就没停过,纳的鞋底又厚又结实,街坊邻居都爱找她帮忙。 可1931年九一八那炮响,把这安稳日子炸得稀碎。日军占了东北,烧房子、抢粮食,五块石村不少人家破人亡。赵玉仙看着被日军挑在刺刀上的孩子,看着被烧得只剩架子的屋子,夜里抱着闺女直掉泪,第二天一早就去找村里的抗日队伍:"我啥也不会,但我有力气,让我干啥都行。" 就这么着,她成了妇女反日会的一员。白天给游击队缝棉衣、纳鞋底,夜里就着油灯学包扎,把家里仅有的几亩地卖了换药材,偷偷送到前线。后来杨靖宇的队伍缺个地下交通员,要骑着马在林海雪原里穿梭,男人都未必顶得住,赵玉仙却拍了胸脯:"我骑过马,让我来!" 那三年,她骑着匹青鬃花马,在海龙和磐石之间跑了多少趟没人算得清。雪深没膝盖的时候,她就趴在马背上,冻得手指僵了,就往嘴里塞把雪搓搓;遇到日军岗哨,她就扮成走亲戚的农妇,篮子底下藏着情报,好几次差点被搜出来,都靠着机灵躲过去了。大伙儿都说她跟山里的梅花鹿似的,跑得快,还能在密林中找到活路,"梅花鹿"的名号就这么传开了。 可谁也没想到,1936年深秋那次送情报,成了她最后一次策马狂奔。日军早就盯上了这个"梅花鹿",设了埋伏等着她。当她把情报塞进树洞里,转身要走时,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准了她。 被捕后,日军知道她是交通员,以为能从她嘴里掏出根据地的秘密。先是灌辣椒水,再是用烧红的烙铁烫,可赵玉仙咬紧牙关,半个字都没吐露。气急败坏的日军想出了更阴毒的招——把她扒光了钉在十字架上,寒冬腊月里,冻得她浑身青紫,血顺着钉子眼往地上滴,惨叫声能穿透监狱的高墙。 这还不算完,日军把她拉到人群前公开审讯,想杀一儆百。周围的老百姓看着昔日熟悉的"梅花鹿"变成这副模样,有的掉泪,有的攥紧了拳头。赵玉仙却突然抬起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小鬼子别得意!咱们中国人多着呢,早晚把你们赶出去!" 你可能不信,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哪来这么硬的骨头?其实啊,她心里装着的,是那三个等着娘回家的闺女,是被日军毁掉的家园,是她深爱的这片黑土地。 想想那会儿,东北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女人,用血肉之躯扛住了日军的酷刑。她没留下啥惊天动地的名言,就凭着一股"不能让鬼子好过"的狠劲,成了咱中国人骨头硬的见证。
1936年冬天,东北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能渗出血来。可吉林海龙县的监狱里,比
历史拾荒人
2025-08-19 14:46:27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