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国领导人密集到访白宫的阵仗,确实少见。从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到德国总理,再加上欧盟委员会主席等一众政要,组团陪同泽连斯基赴会,与其说是外交互动,更像一场围绕俄乌局势的高强度博弈 —— 他们带着对停火方式、领土问题、安全保障的各自诉求,试图影响特朗普的立场,却似乎没得到预期的结果。
最受关注的,还是各方在 “停火与和谈” 上的分歧。欧洲和乌克兰原本坚持 “先无条件停火,再谈协议”,但特朗普的态度显然变了:从之前威胁普京 “不停火后果严重”,到如今倾向 “边打边谈”,甚至认可普京提出的 “土地换和平” 框架 —— 克里米亚归俄、乌东四州按实际控制划分。这让欧洲和乌克兰措手不及:打了三年的仗,最后可能还要割让土地,对泽连斯基而言,接受是 “民族罪人”,拒绝则可能失去美国支持,进退两难。
而特朗普的算盘似乎更直接:尽快推动美俄乌三方峰会,甚至放话 “停火六场战火从未失手”,隐隐透着对 “诺贝尔和平奖” 的期待。更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会晤中途他突然离席给普京打电话,被解读为 “实时通报”,这让本就担心 “受俄影响” 的欧洲大佬们更添不满 —— 毕竟,他们最在意的 “欧洲话语权”,似乎在这场谈判中被边缘化了,连三方峰会都没给欧洲留席位。
安全保障方面的周旋也很微妙:特朗普不同意乌克兰入北约,却暗示 “效仿北约第五条” 提供保护,这种模糊的承诺,像块悬着的砝码,既没让乌克兰踏实,也没让欧洲放心。
说到底,这场白宫博弈的核心,还是 “谁来主导和平规则”。欧洲想保住对乌影响力,泽连斯基想争取更少让步,特朗普想快速了结战事以彰显 “政绩”,而普京则握着战场实际控制的筹码。最终的关键,似乎还是压在乌克兰的 “让步尺度” 上 —— 可领土背后是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哪有那么容易用 “筹码” 衡量?
你们觉得,这场由美国主导的三方峰会,真能让打了三年的战火降温吗?乌克兰的 “让步底线” 又该划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