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此次白宫之行的 “画风反转”,确实出乎不少人意料。从专家预判的 “可能再遭羞辱”,到特朗普亲自迎接、会谈气氛轻松,甚至没提 “割地求和”,连泽连斯基自己都坦言 “没被强迫做任何事”,还如愿拿到了与普京双边会晤的协调承诺 —— 这种转变,让外界对美乌互动的解读瞬间复杂起来。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释放的信号:重申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但承诺提供安全保障,同时把停火主导权交还给俄乌双方。这既给了泽连斯基 “面子”,也留了谈判的弹性空间,与此前外界猜测的 “逼乌妥协” 形成反差。
但表面的缓和下,矛盾依然尖锐。欧洲国家的立场成了关键变量:它们不仅支持泽连斯基 “寸土不让”,甚至提出要在乌克兰驻军,这两条恰恰踩在俄罗斯的红线之上 —— 对俄罗斯而言,“北约东扩” 和 “境外驻军” 是绝对不能退让的安全底线,欧洲的强硬态度无疑给谈判增加了难度。
更深层的分歧在于信任崩塌:马克龙直言 “不相信普京的承诺”,欧洲对俄的戒备心拉满;而俄罗斯对欧洲持续加码援乌的举动,恐怕也难有信任。这种相互猜忌,让 “边打边谈” 更可能成为常态。
有人说,欧洲领导人是 “纸上谈兵”,毕竟战火没烧到本土,便敢于坚持强硬立场,把乌克兰推向持续对抗的前沿;也有人认为,这是欧洲为了自身安全防线的无奈之举。但无论如何,泽连斯基如今的 “强硬姿态”,背后既有欧洲的支持,也有国内民意的压力,可面对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实际控制,“寸土不让” 的底气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
接下来的俄乌领导人会晤,大概率会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毕竟,领土、安全、信任这三大核心问题,哪一个都不是轻易能谈拢的。
你们觉得,泽连斯基这次的 “强硬” 是真有底气,还是暂时的策略性表态?这场会晤能打破僵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