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看到俞敏洪和莫言谈作品。
我比较喜欢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化商人,做了不少我欣赏的大事。一个是顶级作家,他的作品我差不多都读过,且非常喜欢。
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们俩聊的是莫言的书法作品集,为了卖这本书,莫言当然是极力夸耀自己的书法水平,俞敏洪也是在配合他,说这本书印刷的多么精美之类的。
我不知道别人听后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觉得是怪怪的。因为,莫言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伟大的作家形象,他怎么还搞起书法来了。
不过,话说回头,莫言卖字也不是稀罕事,古代的文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多都有以字画维持生计的先例,那也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莫言要出个书法集,到底所谓何来呢,我不得而知。
近现代,从西方传过来一个习惯,即卖名人的手稿,像莫言这样伟大的作家,其手稿应该价值不菲,不过,那仅仅是一件物事,只说明是莫言写的字,跟艺术和审美没有关系,后人主要是通过手稿来分析作家的创作历程。
书法市场上也有一种交易行为,那就是买名人字画,就像买名人袜子和内裤一样,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特殊的癖好,这跟艺术也没有关系。
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自己还是少见多怪了。莫言2011年就加入了中国顶级的书法家协会,按年头论,莫言也算是资深的“书法家”了。2018年,莫言还专门举办过一次书法作品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莫言卖书法集子也是顺理成章的。起码,在书法上,他比大多数临习书法的人更加有“成就”。当然,这些成就主要还来自于他攀附的捷径。
莫言写的是不是书法呢?懂书法的人一看就知道,我就不做过多置喙了。
记得当年莫言谈写作的时候,他说过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曾经是那么的刺痛我,他说,一个人是否能当作家,主要看他心里天生是否有写作的种子,假设没有这颗种子,即便你如何施肥锄草,最后,地里也长不出庄稼。
在写作处于极度焦虑的时候,我就在想着这句话。后来想通了,这其实是名作家给后进者立下的一个伪命题,谁知道自己身上没有写作的种子,谁能证明自己身上就有写作的种子,难道就是因为,某人写作获得了所谓的奖项吗?
换一个角度想,难道文学就只有那几个所谓有种子的作家玩,别人就不可以参与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就像搭楼阁,再高大的楼阁都是从地基开始一层层往上垒的,即便那些所谓成功的作家也是如此,假如没有垒的过程,名作家就是空中楼阁,别说建不起来,即便垒成了,过不了多久,也会随风飘摇的。
文学就是垒沙堆,坚持往上垒,必定就会冒尖。莫言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不然,他也不会去碰书法,起码从他目前写出来的东西,假如说他心里没有书法的种子,他估计也会不服气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很多作家写出来的字不会太难看,那是因为,他们写作品的时候,无形之中练习了自己的字。在斟字酌句的时候,他比一般人更了解字形和字意,这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他们写的字算不算书法作品,这个还得以书法的标准去衡量,书法是一门艺术。
不可否认,像莫言这样的大作家,每天登门求字的好事者定络绎不绝。跟莫言同时代的作家贾平凹,为了避免这个麻烦,竟然把自己单字的价格提到了4万以上,可依然难以吓退登门求字的人。
莫言和贾平凹当然不知道,别人求他们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冲着字去的,还是冲着人去的,这个只有买家知道了。
毛主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名人,应该还是要学会“日三省吾身”,做名人不易,因为,名人在某些时候是导向,是责任。假如不会管束自己,最后受伤害的不仅是名人自己,更是名人代表的一个专业领域。
记得先前作家的一个大领导跟金融界的一个领导对话,作协领导不客气地对那个金融领导说“某主席(文联、书协、作协名誉主席),天上鸟那么多,你一把能把天上的鸟都抓住吗?”作协领导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人吧,还是要保持一颗朴素的心,不要觉得自己一事通就百事通,做人要懂得知己和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贪多嚼不烂呢。
那个金融领导一定不懂作协领导的意思。
莫言估计也不懂别人对他书法的意思,天上鸟那么多,大多都会爱惜羽毛,羽毛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自己活命的本钱,还是得学会爱惜羽毛吧。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存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