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一条长达50分钟的户晨风谈特斯拉的切片。简单分享下感受吧(只聊特斯拉这一个体系,不聊他的其他举例)
知道他的人看得出来户晨风在聊特斯拉时,那种近乎排他的推崇,绝对是少了点技术讨论该有的客观。他反复强调特斯拉的“标杆性”,却总在具体技术维度上停留在“领先”的泛泛之谈,很少和人们说具体哪些场景领先吧。
比如他常挂在嘴边的电池管理,特斯拉确实靠着早期积累的海量行驶数据,让BMS系统在续航预估精度上有优势,尤其在低温环境下的电量校准更稳定。但这两年国内车企的追赶,早已不是简单的参数比拼。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搭配CTB车身一体化技术,通过电池包结构与车身刚性的结合,既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又让电池在碰撞时的抗挤压能力提升了数倍——这是把电池安全从电芯层面延伸到了系统层面的创新,而户晨风对此几乎不提。
再看他推崇的自动驾驶,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确实在算法迭代上有韧性,但国内的混合智能方案(激光雷达+视觉)在复杂场景下的冗余度,其实更贴合国内路况。比如小鹏的城市NGP在无保护左转时,对横穿马路的非机动车预判响应速度,比FSD在国内的测试版本快0.3秒左右,这0.3秒的背后,是针对国内“机非混行”常态做的上千次场景训练。户子总说“技术路线决定上限”,那是不是忽略了“落地适配才是用户真正的体验下限”呢?
更值得琢磨的是他的讨论逻辑:总用特斯拉的长板对比其他品牌的短板,却回避了产业的生态变化。比如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网络确实密集,但蔚来的换电站3分钟补能的效率,解决的是另一部分用户的“续航焦虑”;理想的增程式方案,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反而成了用户的“实用主义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本就是技术多元性与用户需求多样性的共生,非得分出“唯一标杆”,更像是用单一尺子量整个市场的复杂生态。
说了那么多,也是泛泛之谈,不过是没有统一讨论技术的颗粒度,尤其是评价产品该有用户的多元视角。刻意放大某一点而忽略全局,与其说是“推崇”,不如说是用这种手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