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传播先师(五)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09-12 14:47:49

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著名诗人王士桢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蒋介石

蒋介石敬佩王阳明,故改名蒋中正。《周易.豫》卦六二爻辞本义曰:“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王守仁《传习录》云:“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据蒋介石本人讲,他从18岁即开始研究王阳明的著作与思想,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他尤其对《传习录》与《大学问》两个小册子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可见其受王学影响之深。正因为其深受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在其多年的反革命活动中,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蒋介石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的奴化教育。他甚至大讲“革命哲学”,鼓吹救国,复兴民族,“非把中国固有的民族哲学整理起来不可”。

他所说的中国固有哲学就是大学之道、孔子之道,其中自然包括产生于明代中叶的阳明心学。对于这一情况,这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蒋介石所大力倡导的力行哲学中体现出来。

所谓“力行哲学”,又称“行的哲学”。蒋介石最初提出力行哲学,是在1932年。

当时,虽然针对各地方实力派的讨伐军事告一段落,蒋有了较为从容的整理内部、收束思想的时间,但内外仍然面临着中共武装斗争和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处境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精神和统治力量却已趋于涣散,腐败、堕落现象滋生,保官保位、不思进取心理日渐强盛,对此,蒋介石深感忧心,提出力行哲学,希望与大家一起力行,以达到“振奋国民党的精神,整肃统治集团的力量,统一全体国民人心”的目的。

在蒋介石所倡导的力行哲学中,其核心思想是王阳明的心学,将“行”说成是超时空的绝对,是决定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最后本体。

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个‘行’字才能创造一切,行的哲学就是唯一的人生哲学”。与此同时,他将力行哲学的目标界定为实现“良知”,认为“行”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在他看来,日本之所以富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就是日本人向中国学习了中国的儒道,尤其是王阳明的学说。在他看来,“我们只要个个人照着自己良心上所认为应该做的事去做,则一切不好的动念……都可以消除净尽,这就是‘致良知’”。

然而,蒋介石所倡导的“致良知”的前提却完全是按照他本人的意识来作标准的。也就是说,凡是与他所领导的党、所实行的主义、所发布的命令的宗旨相符的言论和行为,就被列入“致良知”的范围;否则就是“不良”范围。

根据这一逻辑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所倡导的力行哲学具有明显的服务其政治目的的功利性。在这里,阳明心学只是成为其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而已。

蒋介石推崇王阳明,除了对其哲学思想的认同外,还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王阳明的心学奉作是中国的立国精神。

二是出于维护蒋家王朝的需要。他所鼓吹的“力行哲学”,就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的演绎和曲解。

蒋介石曾经三次到贵州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

蒋介石尊崇王阳明的哲学“立诚”和“知行合一”的观点,教育蒋经国将学习的心得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求得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蒋介石晚年在台湾创办“革命实践研究院”,提倡“实践运动”,就是当年“力行哲学”的翻版。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