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才不接盘!奥运没人争抢,中国果断拒绝!国际奥委会五年内三次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却被我们三次婉转回绝,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几十年前,奥运会还真是“谁办谁光荣”,哪国拿下主办权,不光是城市的荣耀,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那时候,谁要在国际舞台上露脸,办一届奥运会几乎是最直接的方式,开幕式一响,烟花升空,全球目光聚焦,主办国仿佛一下子站上了世界中心,中国也走过这个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震撼全球,2022年冬奥会又一次刷新标准,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可就是这样一个“老熟人”,面对国际奥委会的三次邀请,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不在计划内”。 这不是反常,而是一种判断力的体现,很多人没看清的是,今天的奥运会,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香饽饽”了,过去是各国争着抢着办,如今却是国际奥委会四处找“接盘侠”,这转变不是偶然,是经济账算出来的结果。 看看别的国家吃过的亏就明白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预算原本只有一点多亿美元,结果最后花了二十多亿,亏了十亿不说,债务还让当地人背了三十年,再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了上百亿欧元,场馆后来成了杂草丛生的“废墟”,成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之一,东京那场2020年奥运会更是血本无归,原本想着节俭办赛,最后因为疫情打乱节奏,花了至少260亿美元,比赛没观众,门票卖不出去,赞助缩水,经济学家估算直接亏损三百亿,再多的荣誉,也掩盖不了真金白银的流失。 这些教训,谁会看不懂?国际奥委会当然懂,所以它也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搞公开竞争,而是主动出击,用所谓的“邀请制”来找合适的国家谈,名单里,中国永远在最醒目的位置,毕竟前两次奥运办得漂亮,国际奥委会自然想把摊子交到一个“靠谱”的手里。 但中国现在为什么选择“说不”?因为不再需要用一届奥运会来“证明自己”,十几年前,通过北京奥运会打开世界认知,是一种战略选择,那时中国刚进入全球舞台,想要展示形象、传递信号,而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实力早已不靠一场比赛来定调,高铁、航天、科技、制造业、国际合作……这些才真正构成了国家影响力的底色。 更关键的是,现在中国看得更远,也更理性,一届奥运会,动辄几千亿投入,哪怕是“节俭模式”,也不是小数字,场馆建起来容易,赛后怎么用?怎么养?怎么避免闲置?这些问题不是三两年能解决的,北京奥运会后的鸟巢、水立方,虽然通过演唱会、旅游开放等方式提升利用率,但维护成本依旧高企,一个场馆一年就得花几千万甚至上亿来维持运营,这笔账,明白人都知道不好算。 所以现在的思路变了,不再集中火力办一场“大秀”,而是推动更多中小型赛事在各地落地,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全运会……这些活动既有国际影响力,又能切实带动当地经济,还能留下实用的基础设施,不搞一次性投入,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更“长效”。 与此同时,中国对资源配置也越来越重视民生领域,教育、医疗、养老、科技、乡村振兴,这些方面的投入连年增长,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超4.2万亿,卫生健康支出、医保补贴也持续上调,这些钱如果拿去建一个“面子十足”的奥运村,可能确实能换来一阵掌声,但对百姓来说,实实在在的好处未必看得见,国家要的是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的风光一把。 国际奥委会当然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这些年陆续推出了各种改革路线图,比如《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林匹克2020+5议程》,强调“可持续”“节俭办赛”“使用现有设施”,但现实并没有太多改变,巴黎2024年奥运会的预算一再上涨,赛前工人罢工、基础设施拖期,赛后还不知道怎么处理那些新建场馆。 更别说,在奥运这场游戏里,规则并不完全公平,国际奥委会掌握着赛事版权、门票、赞助的大头收入,但主办国承担的是大部分风险和支出,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万一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疫情、政治风险、安全问题……那损失只能主办国自己扛。 中国自然看得很清楚,而且现在的体育发展思路早就不是“搞大场面”那一套了,从全民健身到社区体育,从中小学运动教育到城市马拉松赛事,各级政府更注重实效,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场秀,这些年,中国在体育上的投入依然很大,但方向变了,更贴近普通人的需求。 更妙的是,中国也没有完全“关门谢客”,该办的国际赛事照样办,标准不低,效果更好,冬奥会的闭环管理赢得国际好评,杭州亚运会用数字化方案提升体验,成都大运会则让更多年轻人在国内感受到世界级赛事的氛围,这些都是“以我为主”的大赛,既展示能力,也带动区域发展,还不背负沉重的财政包袱。
国际奥委会傻眼了吧!2000年的时候,中国申办奥运会,却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澳大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