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你是否有过一个疑问,就是你在逛汽车垂直类APP的时候,为什么你明明只留了一

康安说汽车啦 2025-08-29 10:14:14

对了,你是否有过一个疑问,就是你在逛汽车垂直类APP的时候,为什么你明明只留了一次电话,却被不同 4S 店轮番轰炸?

买车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汽车 APP 上点了“获取底价”或者“预约试驾”,结果第二天手机就被打爆——有的说自己是“蓝标的某APP”,有的说是“黄标的某APP”还有的压根没说明身份。明明只填过一次表单,怎么感觉留了好几次电话?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行业黑箱:汽车线索的归因与核销问题。先说说什么是“线索”? 其实就是你逛这些APP时候留的资料,对车企和经销商来说,你的电话就是“金矿”。他们会把你填写的表单称为“销售线索”,因为它意味着潜在成交。包括很多直播博主你看他什么都不懂,但就在直播间里反复重复几句话术——留下你的电话,后台会有专业的人员跟你对接,这句话,其实就是让你主动留资料,这对他们来说就是线索,而且是精准线索,因为你除了联系方式以外,可能还留有购车的意向。 这个比你单纯留电话在APP上更值钱!

车企会花钱在各大 APP 上买这些线索,单条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这个和你出了事故先打电话给4S店还是保险公司是一个道理,那个叫做售后线索。那么用户被频繁骚扰的问题出在哪?本质上,一条线索可能在多个平台重复出现,比如你在之家留过号,也在懂车帝留过号。更复杂的是,中间代理商可能会篡改来源:本来是之家来的线索,被改头换面报成懂车帝的。这样一来,车企根本不知道钱到底花在哪个平台,核销不闭环。

用户就会莫名其妙接到一堆电话,因为你的联系方式被不同平台、不同经销商重复转发。有没有办法防止?其实有,只是执行难度大,比如做一下唯一 ID 的溯源,说白了就是每条线索都打上唯一编号,从 APP 端到 CRM 入库都不能更改。还有就是三方监测平台:独立的监测公司给每条表单加暗号,确保线索没被“偷梁换柱”,这个需要增加成本因为有多了的步骤,另外还有就是经销商的强制回传:成交时必须回传真实来源,防止篡改。

其实就线索的问题,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毕竟链条太长:平台 → 代理商 → 经销商 → 车企总部,任何一个环节想“揩油”,就会让数据失真。而 OEM 如果不强硬推动全链路打标,就很难彻底杜绝。换句话说:你之所以会觉得“怎么刚留完电话就被各种人打爆”,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汽车线索行业本身还存在“真假不分、归因不清”的问题。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骚扰电话不断;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花了冤枉钱还没法追责。因为媒体线索是一个价格,经销商测算则是另一个价格。5年前公开的数据,媒体线索价格大致在 200–300 元/条之间,是线索进入 CRM 的基本成本,经销商自我测算的实际成本往往更高,比如 700 元/条的测算值被不少车企认可。

未来,随着更多车企要求“唯一 ID 入库”和“API 直连”,这种乱象才可能逐步改善。近年来,行业累计获取线索高达几十亿条,可总销量数据却只有几千万辆,这其中的水分,只能说懂得都懂,线索质量下降,转化率也低,买了很多“假线索”,或转化很低的线索,成本更高。 这也是近些年来 垂直APP在厂家面前越来越受挑战的一个原因,不过有的APP也喜欢出奇招,就是持续投钱打造自己原创团队。

不然你以为一次冬测,跑特么瑞典一个小镇子,镇子一共就400多人,你特么拉了大几百口子,用特么MPV拉盒饭,还统一工服,测试场还在人空军基地旁边,你们这摄影器材长枪大炮的,人家当地居民不举报你举报谁呀,最后被护照被人盖大黑戳5年不准申根赖谁? 要么就是花几个亿一次性撞几十辆车弄什么大货车追尾,这些都是要动大钱的,这些大钱的投入,你以为靠车企每年的广告费填补呢?你太小儿科了,这背后都是巨量的线索购买受到挑战后,拉动APP影响力,持续吸收全国线索的引擎驱动能力的打造。

当然,在这打造影响力的过程中,顺便带来一些震慑厂家的附带影响力,没错,花大钱,做大影响力,背后还隐含的一个深层次意思就是——让你不买线索,我有原创团队,到关键的时候,就对你进行“中立客观” ,还有,买线索买的多的品牌,原创团队也不一定说你好话,因为“我们跟商业化团队独立”,但有意思的是,经过测试的观察,你或许会在最艰难的测试中,这个APP的原创团队会“不小心”规避掉某个品牌的某个重点车型!比如因为爆胎或者没办临牌临时退赛之类的扯淡理由,这背后或许是他们刚下了一笔大的线索订单。

0 阅读:0
康安说汽车啦

康安说汽车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