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又扩大了?DeepSeek创始人发出警告:“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2025 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AI 报告里,有组数据格外提气,中美顶尖 AI 模型的性能差距已缩小到 0.3%。 要知道两年前这个数字还是 20%,国内的 DeepSeek 模型即便对标美国不对外开放的巨头模型,差距也仅 1.7%。 再看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的近期数据,中国 Kimi-K2 模型日均下载量达 1.6 万次,稳居全球第一,DeepSeek 的两个模型也不逊色,日均下载量均超 1.5 万次。 这些数据清晰地证明,中国 AI 已在全球竞争中跻身第一梯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不过,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的观点值得深思,他认为大家看到的 “差距一两年” 只是表面现象,更核心的是中美 AI 发展路径中原创方向与应用落地的侧重差异。 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基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需求形成的特色路径,两者各有优势,也各有需要突破的方向。 先看科研成果转化的数据:2024 年中国 AI 相关论文引用量占全球 40.2%,与美国的 42.9% 仅一步之遥;在可直接落地的创新专利和政策引用上,中国以 41.6% 的占比还超过了美国。 这说明中国 AI 在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效率上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而从技术应用场景来看,中美各有侧重,美军的AI 自动分析无人机视频、自主锁定目标等军事 AI 应用,依托其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在特定领域形成了原创算法体系。 中国则在更广泛的民生、产业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技术适配能力,比如将成熟算法优化后,应用于智慧政务、工业质检等领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应用反推技术迭代的模式,同样是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有效发展路径。 芯片领域常被提及性能差距,但更应看到中国的追赶速度与独特优势。 国产昇腾 910 芯片性能已达到美国 A100 芯片的 70%,虽然目前训练成本略高 40%,但考虑到昇腾系列芯片的研发周期远短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追赶速度已十分惊人。 更重要的是,中国 AI 应用并未受限于芯片现状,反而走出了以场景优化突破硬件限制的特色道路,腾讯觅影实现 95% 的医疗 AI 诊断准确率、百度智能云将工业质检效率提升 3 倍。 这些成果证明中国 AI 企业能在现有硬件基础上,通过算法优化、数据处理创新,最大化释放技术价值,这恰恰是中国 AI贴近场景、务实创新的优势体现,而非单纯的依赖进口。 梁文锋所说的原创与模仿之差,本质是中美 AI 发展路径选择的不同。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 AI 应用市场,政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海量数据,为 AI 技术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 比如百度 ERNIE 模型加入知识图谱后,在政务问答场景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国外模型,虽然这套优化方案目前更适配政务领域。 但这种 “深度绑定场景的技术创新”,正是中国 AI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毕竟 AI 的终极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特定场景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 美国则更侧重从底层理论突破技术边界,这种基础研究先行的模式,为全球 AI 技术划定了新的理论边界。
但中国应用驱动创新的模式,同样为全球 AI 发展提供了如何快速落地、如何服务民生的宝贵经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全球 AI 进步。 梁文锋的观点,并非否定中国 AI 的进步,而是提醒我们,当中国 AI 从并跑向领跑迈进时,需要在保持应用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 目前 0.3% 的性能差距已说明单点性能比拼的意义正在减弱,未来的竞争核心是谁能开辟新的赛道。 中国 AI 在场景理解、多语言处理、应用落地效率上的优势,正是开辟新赛道的重要资本,比如基于中文语境的多模态技术、适配复杂产业场景的 AI 解决方案,这些领域中国已具备先发优势,完全有能力形成原创技术体系。 而开源社区积累的大量技术人才,若能与基础研究项目结合,既能发挥中国开发者务实创新的特点,也能为基础研究注入贴近应用的活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落地、反哺基础研究的良性循环。 就像中国航空工业从借鉴学习到自主设计歼 - 20 的跨越,中国 AI 也正在经历从应用优化到原创引领的转型。 过去十几年,中国 AI 用惊人的速度将性能差距从数年缩小到0.3%,证明了我们的追赶能力。 中国 AI 无需纠结是否比美国差,而是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最终形成应用与原创并重的全球领先格局。 那么你认为,中国 AI 在哪些特色领域最容易实现原创突破?开源生态又能为基础研究提供哪些独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