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五十二岁的苏有朋在个人微博上写下一句“这是音乐会,不是合影会,我卖艺

观今言史啊 2025-08-31 14:29:14

8月29日,五十二岁的苏有朋在个人微博上写下一句“这是音乐会,不是合影会,我卖艺不卖身,不爱音乐的就别来”,短短几小时内就把自己送上了热搜榜首,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突破三亿次。   这场风波的起因并不复杂:他计划在九月十一日生日当天于北京举办一场名为“B-Side限定音乐会”的演出。   音乐会设置了两档门票,九百一十一元的普通票仅提供观演资格,而一千五百元的VIP票则包含了十人一组的合影机会、亲笔签名海报以及优先入场权益。   VIP票开售三十秒便告罄,未能抢到的粉丝在网络社群中表达希望普通票也能获得合影机会,却意外引来苏有朋那句引发巨大争议的“卖艺不卖身”的回应。   这场音乐会本被定位为一场回归音乐本质的聚会,聚焦于那些不常被播放却充满意义的“磁带B面”歌曲。   包括苏有朋的一些非主打作品、重新编排的华语经典以及未正式发表的原创曲目。采用Livehouse的演出模式也是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营造更 intimate 的交流氛围。   然而,门票权益的差异最终却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纯粹性与粉丝经济之间矛盾的广泛讨论。   苏有朋的争议性言论迅速在网络世界引发两极分化的反应。部分粉丝和网友支持他的立场,认为音乐会的核心价值在于音乐本身,而非拍照打卡。   他们赞赏艺术家对音乐纯粹性的坚持,认为这是对艺术尊重的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许多粉丝感到失望与受伤,特别是那些长期支持他的老歌迷。   他们觉得,仅仅因为未能抢到数量有限的VIP票就被归为“不爱音乐”的一类人,这种划分方式既不公平也显得冷漠。   更有人指出,“卖艺不卖身”的说法本身存在逻辑矛盾——如果与VIP票持有者合影不算是“卖身”,那么这一比喻就失去了意义;如果算是,那么设置VIP合影权益的做法就与强调“纯粹”的立场相悖。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苏有朋于同日发布了道歉声明,承认“卖艺不卖身”的比喻欠妥,并解释自己的本意是希望观众“为音乐而来”,而非仅仅为了“一张老脸”。   他同时表示,最初回应是发布在粉丝社群,意图与核心支持者进行“私密互动”,并未预料到会被公开传播并引发如此大的波澜。   尽管道了歉,此次事件所揭示的深层问题——艺人团队在商业操作中亲手用“合影特权”划分了粉丝群体,却又批评粉丝不够纯粹——仍然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这场风波最终或许会逐渐平息,但它所提出的关于艺术与商业、偶像与粉丝关系的问题,仍然值得整个行业思考。 无论是艺人还是粉丝,可能都希望在保持艺术真诚的同时,也能维护那些建立在共同热爱基础上的人际连接。   如何在市场化运营中不伤害粉丝情感,如何在商业活动中保持艺术完整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平衡的课题。或许最重要的是,各方都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艺人团队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更周到地考虑不同粉丝群体的感受和需求,并在沟通上更加谨慎;粉丝也能理解艺人维护艺术纯粹性的初衷;   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则能更加理解当代演艺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毕竟,良好的艺人粉丝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对立的立场和情绪化的表达。   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划分彼此的界线。   参考资料:苏有朋就“卖艺不卖身”言论致歉:向因为我不恰当比喻感到不舒适的大家说声抱歉 2025-08-29 20:17·环球网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20201230

20201230

4
2025-08-31 18:00

你看你现在的样子…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