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焦虑背后的成长密码#‌【#十八岁的责任藏在番茄炒蛋里#‌】我是一位大学老师

大皖新闻 2025-09-01 14:19:49

#高三焦虑背后的成长密码#‌【#十八岁的责任藏在番茄炒蛋里#‌】我是一位大学老师。今天,我只有一个身份——一位高三学生的妈妈。

我的孩子,也和你们一样,正在高三这条路上奋力奔跑。所以我也能猜到——你们在天没亮的早读课上,强撑着眼皮的挣扎;你们面对一次次模考成绩时,心里的那份忐忑和不甘;也猜到你们梦想着大学生活,给自己打气的样子……我都明白。所以,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几句真心话。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渴望“长大”,却很少认真地去想到底什么是“长大”?你们是不是也曾偷偷幻想过:终于可以自己掌握银行卡,随便打游戏没人管,甚至能“逃离”父母的唠叨,自由自在地仗剑走天涯?还是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的事情我自己负责”?

说实话,这些想法,我年轻时也有过,但真正走到十八岁这一天,我才发现——成长,从来不是“解脱”,而是终于接过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去年九月,我在大一新生的课堂上问过同样的问题。一个男生沉默了很久,然后轻声说:“直到我自己填志愿、自己承担选错课的后果,我才明白——以前总觉得‘没人管’就是自由,后来才发现,十八岁‘把自己管好’才是真正的长大。”这句话,我也想送给你们。

十八岁最珍贵的成人礼,就是会陪伴你们一生的两个字——“责任”。从今天起,你们要真正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人生的方向负责,未来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清醒、走得坚定。

每一届大一新生,我都会请他们写下“高三最想实现的愿望”。有人写“想快点赚钱,给爷爷奶奶买套带小院子的房子,让他们不用再爬楼梯”;有人写“想学好医,以后爸妈生病时,我不用再哭着等医生”;还有人写“想把高三没做完的竞赛梦,在大学里续上”……这些愿望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比任何口号都动人;这些愿望,没有一个写着“轻松”和“逃避”,只有对自己的期许、对家人的牵挂,每一个都写着“责任”和“爱”。

“玉汝于成”,说的正是你们现在——像一块璞玉,经过打磨才逐渐发光。所以,我想跟你们分享三句心里话,关于成长,关于爱,也关于我们即将真正开始的“成人”。

第一句:对自己,真正的长大,就是多一点“自觉”。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老师站在教室后门时,刷题刷得格外认真;爸妈一出门,就忍不住摸出手机刷几分钟短视频;每次被提醒 “要考个好大学”,才会紧张几天,没人督促就又松了劲;考试前熬夜抱佛脚,考完就打回原形……其实这都没什么,太正常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是这样,从小就是被推着、催着、赶着往前走,在“被动”中长大。

但十八岁,更像是在你心里点亮的一盏灯——你想去的地方,得自己照亮了,它叫“自觉”。自觉不是别人逼你学,而是自我觉醒。

你开始意识到:高三很苦,但它不是为了应付爸妈的期待、老师的要求,而是你在为自己一点点攒下“选择权”。将来有一天,你能有底气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能毫不犹豫选喜欢的专业、做热爱的事、爱想爱的人,而不是面对机会时说“我不行”。

你们现在背《岳阳楼记》,是为了以后看到美景时,能说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不只是“哇,真好看”;你们解的数学题,是为了以后做选择时,能更理性地判断“什么更值得”;你们学的英语,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自由地走向更大的世界……所以,对自己: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份自觉才是真正的“长大”。别再把学习当成“任务”,这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地基”,你要把它看作是在为自己“打磨玉石”——每一份努力,都在让你变得更亮、更坚韧。

在这份“自觉”的背后,其实藏着一样更珍贵的东西——爱。

第二句:对家人,从“被爱”到“去爱”,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平时在家,爸妈是不是比你起得更早,只为了让你吃上口热乎的?考试失利后,他们想安慰你,又怕戳中你的情绪,是不是只会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晚上你写作业到几点,客厅的灯是不是就亮到几点?

我的孩子以前也总嫌我唠叨,嫌我催他写作业、催他早睡。直到有一次,他半夜起来喝水,看到我还坐在电脑前查资料、写文稿,眼睛里满是血丝;看到我推着生病的奶奶去医院,一手拎着病历本,一手扶着奶奶的轮椅……从那以后,他悄悄变了:周末回家会主动去菜市场买菜,学着做我爱吃的番茄炒蛋;会记得奶奶每天要吃的药,到点就提醒;住校时打电话,不再只说 “妈,钱不够了”,而是会问“奶奶身体怎么样?你别太累了”。

可能有同学会说:“我还在读书,没赚钱,怎么谈对家庭的责任?” 孩子们,爱,不是轰轰烈烈的承诺,而是这些细碎温柔的瞬间。一个家最需要的温度,就是这些细微之处的举动,不需要你们赚大钱、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在爸妈下班疲惫时,递一杯热水;知道家里有难处时,不再任性要昂贵的电子产品或运动鞋;通电话时,多一句“爸妈注意身体”,少一点“别烦我”的不耐烦;甚至只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让爸妈少操点心——这些小事,就是从“被爱”里学会“去爱”。

我常跟学生们说:“有热爱的事,有牵挂的人,日子就有奔头。” 对我们家长来说,你们就是最大的“奔头”。你们的每一点懂事,每一次进步,都让这个家变得更暖、更安心。爱是一种能力——你从被爱中学到温柔,走出家门,你们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温暖这个世界。

第三句:对世界:从“小我”到“大我”,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可能又有同学会问:“世界那么大,我能做什么?”其实,改变世界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而是用一点点“善意”,把自己的“小我”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我有一个叫齐亚军的学生,现在他已经成了我的同事。从大一到现在19年,他一直坚持做公益:组织过 2600 多次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过 6600 小时;先后10次在合肥地铁站、北京高铁站、高铁上救治突发疾病乘客;合肥出现汛情期间,他带领本硕博志愿者去安置点,给 400 多名群众义诊。他先后获得过“全国最美志愿者”“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好人”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表彰30余项。但他跟我说:“我从来没想过要拿奖,只是每次看到别人因为我做的事露出笑容,就觉得特别有意义。”他没有刻意追求成功,却实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

你们也可以——同学数学题不会做,你主动分享解题思路;教室地面有垃圾,你弯腰捡起来;走廊里遇到老师时,笑着说一句“老师好”;在食堂打饭时,对阿姨说一声“谢谢您”,甚至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是在用你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好那么一点点。

孩子们,真正的“价值”,不是你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奖,而是你有没有让身边的人更好一点,让这个社会更暖一点。未来你们选专业、找工作时,或许可以多想想“这个专业能帮到多少人”“这份工作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而不只是“能赚多少钱”。

十八岁,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把“我”融入“我们”——

你温柔,世界就不冷漠;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

只有把“我”融入“我们”——对自己负责,让自己活得有底气;对家庭负责,让家人活得有暖意;对社会负责,让世界因为你多一点善意。

最后,我想与你们做个约定,五个“成长之约”:

做选择时,不盲从、不后悔——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对他人,多包容、多倾听——尤其是永远等你回家的爸妈;

对自己,允许累、允许哭——你不必时时刻刻都坚强;

对世界,保持善意——哪怕微光,也能照亮一个角落;

永远记得感恩——感恩老师的付出、同学的陪伴和一直坚持的自己。

孩子们,十八岁的大门已经在前方敞开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人。十八岁,是一场“玉汝于成”的旅程——生活打磨你,是为了让你发光。愿你们带着十八岁的责任和热爱,走出山海,仍记得回家的路;愿你们成⼈成才,也不丢温暖纯良。(安徽时评)图系AI制作

0 阅读:8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