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愿意为中国培养人才!”2019年,美国微软首位华人副总裁沈向洋辞职,他放弃千万年薪,回到清华任教,面对美国的挽留时,他霸气回复了这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微软的首位华人副总裁沈向洋递交了辞职信,这一消息让业界震动,多年间,他手握千万年薪,地位与荣誉都已达到巅峰。 微软极力挽留,他却只留下一句话:“这辈子我只愿意为中国培养人才,”一句话既坚定又充满力量,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沈向洋1966年出生在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他没有辜负这种期望,十二岁时,他就已经读完初中课程进入高中。 十四岁那年,他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在同龄人还在青春期摸索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高等学府学习。 这个阶段的他以自律闻名,每天为自己设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他并没有因为外界的称赞而自满,而是始终坚持努力前行。 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深造,获得了香港大学的硕士学位,年轻的他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放在学习和研究上,宿舍、图书馆和教室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新知识,很快在导师和同学中脱颖而出。 二十岁时,他有机会前往美国,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是人工智能还处于冷门的年代,但他偏偏选择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作为研究方向。 当时这个专业没有多少成熟的资料和案例,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选择,他依靠自己的钻研,在有限的条件下逐步探索,1994年,他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三维全真模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他的博士论文也成为最早研究如何将照片转化为虚拟现实的工作之一,这些成果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博士阶段,他还曾在苹果实习,积累了将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宝贵经验。 1996年,他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选择加入微软研究院,从一名普通研究员做起,三年内他便凭借专利和论文数量成为实验室的核心人物。 1998年,他参与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就是后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这里后来走出了许多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人才。 2007年,他晋升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负责搜索和广告业务,在这段时间,他带领团队提升了微软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2013年,他进入微软最高管理层,成为执行副总裁,掌管技术和研发方向。 他不仅参与了搜索引擎的优化,还主导了微软人工智能战略的推进,2016年,微软将必应、Cortana和部分研究部门合并,成立人工智能与研究集团,由他带领五千人的团队前进。 同年,人工智能产品“小冰”问世,它不同于传统的助手,更注重与用户的情感交流,迅速受到喜爱,这一成果让他成为业界关注的核心人物。 沈向洋在美国取得了无数荣誉,他是微软历史上唯一一位保留中国国籍却能担任如此高管的华人,被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发表了数百篇论文,拥有几十项专利。 在外界看来,他的职业道路已经登顶,但在财富自由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该如何走,他选择用行动回应,他并不是被动回国,而是主动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厚条件,转而投身教育和科研建设。 2020年3月,他出现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讲坛上,成为双聘教授,这个研究院是由杨振宁推动建立的基础科学平台。 他的回归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转变,更是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回到中国,他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创院理事长,推动产学研结合,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 2021年,他又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长讲座教授,2023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 在不同场合,他谈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时表示,虽然在芯片等硬件上还存在差距,但在算法和应用上完全有机会实现创新突破,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人才培养,中国可以在全球科技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沈向洋的经历,是一个人如何用前半生证明自己,后半生成就别人的典型,他前半段人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学者的实力,突破了身份和国籍的限制,成为硅谷和全球科技行业都必须重视的力量。 后半段人生,他用同样的坚定选择回到祖国,把经验和知识倾注在培养年轻人身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才流动趋势,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科学家在海外打拼多年后选择回国,把最宝贵的资源带回到中国。 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价值不是个人财富,而是能推动祖国的发展,他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了这一切:“我只愿意为中国培养人才,”这句话背后,是一位科学家对国家的深情和责任感。 从个人到国家,从科研到教育,他的人生轨迹提醒我们,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证明自己,而是能成就更多人,当无数人像他一样选择为下一代播种,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值得期待。 信源:百度百科——沈向洋
看起来,美国输的并不冤:它最终输的不是技术与实力,而是思维。从《纽约时报》这个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