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春秋时代被忽视的绝色佳人!三国诸侯王为了得到她不惜发动战争

小白爱历史 2025-02-03 21:35:23

楚武王时代是楚国大规模对外扩张时代,凭借强大的武力,周边小国望风归附,但是邓国和巴国这两个归附国关系不好,于是楚武王决定遣使并率巴国使团出访邓国,化敌为友。但是使团刚走到邓国南部的鄾(you)地,突然出现一伙强盗,杀死全部使团,并抢走了金银财宝。

楚武王闻讯大怒,派人去邓国问责,要求邓国承担责任。但是邓国国君认为自己没错,拒不接受楚武王的问责。于是楚武王发兵攻邓,邓国战败。

楚武王命人伐邓

邓国战败引起汉水流域诸侯的恐慌,诸侯们再次联合组建“反楚同盟”,为瓦解反楚同盟,楚武王率兵攻打实力较弱的绞国,绞国战败,反楚同盟瓦解。楚武王晚年,再一次亲征随国,途中心脏病发而死,但是楚国没有退兵,而是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攻打随国,随国屈服。这意味着曾经失去的铜矿资源又回到了楚国手中,楚国有了更多铸造兵器的资源,精良的武器,进一步提高了楚军的战斗力。

楚武王死后,其子熊赀(zi)即位,史称楚文王。楚文王和其父一样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在继承楚武王事业基础上,继续向北开拓,势力向中原渗透,此时此刻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688年,为扫平楚国北进中原的道路,楚文王率军北进,进攻申国。但楚国和申国并不接壤,中间隔了一个邓国。

楚国与周边国家

楚武王时邓国曾归附楚国,楚武王的妻子邓曼就是楚国人,当时两国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是十五年前,楚国和巴国的使团在邓国被杀,楚国对邓国开战,楚国和邓国关系由好转坏,现在楚文王要进攻申国就必须向邓国借道,楚文王遣使向邓侯说明情况。但是让不让楚军过境邓国内部意见不统一,由于邓侯的大姨子嫁给了楚武王,生下了楚文王,因此从姻亲上来说楚文王是邓侯的外甥,邓侯于是同意借道让楚军通过,这种示好是想改善与楚国的关系,毕竟和一个强大的国家为敌是不明智的。

但是,邓国大臣们则坚决反对借道给楚军,因为楚国和申国隔着一个邓国,并不接壤,倘若灭掉申国,如何统治这块飞地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灭掉邓国,把邓国、申国连成一片,但是邓侯固执己见,就是不听。

很明显邓侯还不适应春秋乱世的生存法则,亲情在利益面前只能让步,楚国王位的更替往往充斥着血腥,楚武王就是发动政变杀死侄儿才登上国君宝座,楚国地处南蛮是没有中原相对明确的传承制度的,这意味着谁强谁就能主宰一切,在这种价值观下,亲情其实是很淡漠的,更诳论这种跨国亲情。

宗法制

这也难怪,周朝建立后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是“立长不立贤”,这种权力交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王位争夺导致的社会动荡。以血缘为基础构建的等级关系使得亲属关系更容易取得信任,能够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可以说中原地区的诸侯受周朝的影响大,文化上认同血缘关系的等级秩序,邓国更靠近周室,受周室文化影响,更相信血缘的亲属关系,因此邓侯就大大方方的借道了。

但楚国长期在南方,远离中原文化中心,长期以“蛮夷”自居,不受中原文化的约束,加之楚国生存环境恶劣,在其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形成了尚武的文化,楚国上下崇尚武力,而且楚文王的成长环境见惯了为了权力骨肉相残,亲情在他眼中只是可利用的工具,一旦用完就可以抛弃了。

楚国灭申国

由于邓国借道,楚军出其不意进攻申国,申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连续惨败,最终为楚国吞并。楚文王灭掉申国回师途中,果然不出邓国大臣所料,楚军偷袭邓国,楚国自视为蛮夷,毫无信用可言,邓侯引狼入室,自食恶果,此役邓国大败,十年后为楚国所灭。

楚国已打通北进中原的道路,接下来只要等待机会就可以了。公元前684年,机会上门了。

淮河北岸有两个诸侯国分别是蔡国和息国,两个国家关系不错,蔡哀侯陈国女子为夫人,息侯娶了蔡哀侯的妹妹息妫(gui),息妫从陈国嫁到息国路过蔡国,蔡哀侯见到小姨子比姐姐还美丽,言语之间多有轻佻挑逗之意。

息妫夫人

息妫后来到达息国,将蔡哀侯的不齿事告诉了息侯,息侯得知此事,暗生杀心,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调戏自己的妻子,这口气不能咽下去,要报复下蔡哀侯。但是息国是个小国,没有能力讨伐蔡国。于是息侯把目光转向南方,彼时的楚国正如猛虎出山,百兽震惶,一定可以教训下蔡国。

于是息侯派人到楚国,与楚国联合演了一场戏。先是楚国假意攻打息国,息侯向蔡国求救,楚军半路伏击蔡军。一切按照预想实施,结果蔡军大败,蔡哀侯当了俘虏,被押送到楚国。当蔡哀侯得知是息侯算计了自己,气急败坏,也想报复息侯,于是面见楚文王,直夸息侯夫人息妫的美貌,怂恿楚国攻打息国。

楚文王动心了,于是在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用同一计策,假装攻打蔡国,向息国借道,息侯满口答应。在楚军进入息国后,息侯备宴款待楚文王,后半夜之时,楚军突然攻打息国,杀死蔡哀侯,灭亡了息国。息侯夫人息妫被作为俘虏带到楚文王面前,楚文王见到息妫时顿时感觉时间都停止了,楚文王痴痴的看着息妫,息妫只是站在那里在楚文王面前都自带光芒,六宫粉黛无颜色便是如此了,楚文王立刻将息妫纳入后宫。

楚文王强行将息妫纳入后宫

自古红颜多薄命,女人太过美丽真不是什么好事,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人的命运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息妫入楚宫并不开心,她和自己的前夫感情很好,楚文王杀死她的丈夫,以武力迫使她屈服,这让她对楚文王一直是冷若冰霜的,未曾主动对楚文王说过一句话。

后来息妫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杜敖,一个叫熊恽,日后熊恽成了楚成王,是楚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这个我们后面会说。

楚文王这个人是没有什么道德底线,只要有利益就什么手段都用,恩将仇报也在所不惜。如此这般没有任何道德准则迟早会有报应。

公元前676年的发生的一件事,触发了蝴蝶效应,最后竟导致楚文王身死。

巴国反水攻楚

巴国是楚国的跟班,在楚国扩张的过程中巴国很卖力,但是努力与收获并不对等,楚文王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趁火打劫,连锦上添花都不会,于是巴国就不愿意追随楚国了,并最终反叛,出兵进攻楚国,楚军守将闫敖由于事发突然,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弃城逃跑了。

楚文王得知此事大怒,下令逮捕并处决了闫敖。闫敖的家族在楚国很有影响力,他的死激起族人的强烈愤慨,于是反叛了楚文王。这时的楚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外患巴国还没平息,内部又叛乱了。楚文王决定“攘外必先安内”,铁血镇压闫敖家族,经过数月的血战,闫敖家族叛乱被平定。

楚国虽大,但却是王室与贵族共治,楚国在百余年间扩张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贵族是出过大力的,加上频繁的兼并战争,为了稳固统治,吸收了被吞并国的贵族,旧贵族与新贵族合并形成了盘根错节、势力庞大的贵族集团,可以说楚国贵族是所有诸侯国中势力最为庞杂的。贵族集团最在乎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因此楚王一旦处理不好和贵族的关系就容易招致反叛,最终在漫长的时间洗礼后,贵族力压王权,贵族之间又争权夺利,楚国在战国时代的失去了往日的进取之心,如一只病入膏肓的老虎,归于消亡。

楚文王战败

楚文王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处理外患了,但此时巴国利用楚国内战之机,攻城略地,深入楚境。楚军平叛后已是疲惫之师,而巴国连战连捷,士气旺盛,打败了楚文王率领的楚军。楚文王不得已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退往都城,但是守将鬻拳拒绝楚文王入城,楚国的文化传统是崇尚胜利而耻于失败,统帅往往不甘受辱而自杀,楚文王战败了是奇耻大辱,应该继续战斗,怎么能撤退逃跑。

楚文王无奈之下带着军队攻打实力弱小的黄国,取得了一场胜利,挽回了点面子,然而楚文王回师途中,由于积劳成疾病死于军营中,在位共计十五年。

楚国北进中原,取周天子而代之是历代楚王的心中夙愿,但是楚武王和楚文王时代正是齐国迅速崛起的时代,齐国在中原有极强的号召力和与之鼎力相持的雄厚实力。齐国的强大犹如一个巨大的铁幕横亘在楚国北进的道路上,齐楚两国无论自己愿不愿意,终将会在某一个时间点,在一个出人意料或情理之中的境遇下,展开直接的较量,两个时代的巨人会产生怎样的交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