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联合娱记 2021-10-06 16:02:49

能让雍正这个工作狂连续放了十几天大假的,也只有他最爱的年妃了,而正是因为这份深沉的感情,才会让雍正留下遗愿,死后要与年妃葬在一起。

提到大清朝的雍正皇帝,很多人的印象中,他都是一个相当勤勉的帝王,在他执政期间,正是他的勤于政事,玩了命的工作,才会一改康熙朝那种吏治腐败的景象,从而将清朝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除了勤勉这个特点之外,若是问雍正帝最爱的妃子是谁,很多人都会一脸懵,一向以冷酷无情,并且工作起来不要命而著称的雍正帝,怎么会有最爱的妃子?

事实上,在雍正帝堪称“天煞孤星”的一生中,在他坚硬的外壳之下,他也曾经展现出过柔软的一面,而这份柔软的对象,正是他最爱的妃子年妃。

爱到什么程度呢?甘愿违反宗法制度,不管妃子不能与皇帝合葬的规定,强硬地留下遗诏,把年妃和自己葬在一起,这种“死了都要爱”的举动,正是雍正对年妃深沉感情的最好证明。

生则同衾,死亦同穴,因为遇见了你,所以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爱情。

年妃这个人物,在相关影视剧中都曾经出现过。

《雍正王朝》里,年妃名叫年秋月,原本是雍正还是皇子时,家里的一个使唤丫头,是在雍正继位前才嫁给了他,但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因此,她在这其中的戏份并不是太多。

而在《甄嬛传》中,年妃的名字则变成了年世兰,并且,其在剧中也有不少演绎,只不过,她在这其中,是一个心狠手辣,恃宠而骄,并且心胸相当狭隘,同时也十分嚣张跋扈的一个人。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年妃,还真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真实的年妃,名字不叫年秋月,也不叫年世兰,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是用年氏来进行代替,这与古代“男尊女卑”有很大关系,哪怕是贵为皇后,也只能以姓氏来表明其人。

年妃的家族原属汉军镶白旗,其父为已经退休的湖广巡抚年遐龄,而她的哥哥,则是在赫赫有名的年羹尧。

因为电视剧的演绎,让不少人认为雍正之所以宠爱年妃,是为了稳住和拉拢手握军权的年羹尧,但实际上,这种想法,错得十分离谱。

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年羹尧与他的妹妹年氏,兄妹之情比陌生人强不到哪儿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年羹尧比年氏大了将近二十岁,而在年氏出生时,年羹尧正在京城参加科考,而到了年氏到了京城时,年羹尧则开始了外放为官的日子。

也就是说,这对兄妹自始至终就没怎么见过面,如此一来,也就谈不上有太过深厚的兄妹之情了。

另外,雍正皇帝是何许人?妥妥的“人精”一个,他怎么会干出那种讨好女人的事情?况且,年家本身就是雍正还是亲王的时候一个属下而已,雍正更不可能会为了讨好下人,而丧失了自己当主子的尊严。

更重要的是,按照年羹尧的秉性来讲,他也不会因为雍正对自己这个不太亲近的妹妹很好,就变得更加忠心,同时在史料记载里,年羹尧在谋反之前,最担心的就是他的父亲年遐龄以及他的家族子孙,而妹妹年氏,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换句话说,就是年羹尧根本没把年氏当回事儿,因此也就谈不上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而刻意的对年氏很好了。

没有政治成分的掺杂,那么为何雍正会很宠年氏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爱情。

如果不是因为爱情的话,雍正不会在登基之后,一直到他驾崩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只和年氏一个人生孩子。

要知道,雍正是一个皇帝,他的后宫之中,可不仅仅有年氏一个人,还有皇后乌拉那拉氏以及其他妃子,但自打康熙六十年,年氏为雍正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皇八子福惠开始,雍正后宫的其他女人,就如同是一个摆设,再也没有给雍正诞下一个子嗣。

什么叫做“专宠之爱”?雍正对年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之所以雍正会这么爱年氏,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年氏是一个“秉性柔嘉,持躬淑慎”的人,具体点就是她性情温和,并很懂规矩,更重要的是,对上小心恭谨,对下则宽厚平和,人前身后,都是赞誉颇佳。

这样一位贤内助般的女子,如何能不让雍正去爱?

正是因为爱得极深,因此雍正才会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就马不停蹄地册封年氏为贵妃,而在三年后,因为年氏生病,为了哄她开心,又晋封年氏为皇贵妃。

当时,正值康熙去世三周年之际,身为儿子的雍正皇帝,必须前往景陵谒祭,因此就不得不与在圆明园养病的年氏暂时分开,但虽说雍正人在景陵的斋宫,但他的心早就飞到了年氏身边,当祭祀刚一结束,雍正就快马加鞭的赶回圆明园,为了能多陪年氏,他干脆把第二天的百官冬至大朝贺都给取消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年妃病逝,期间有六天的时间里,史料中没有雍正任何处理政事的记载,而到了年妃病逝后,雍正又下令辍朝五日,专心为年妃筹办丧礼。

众所周知,雍正的一生可谓是典型的工作狂,他为了处理政事,一天也就睡个三四个小时,哪怕是自己生病,他也没有舍得给自己放个假,依然坚持在处理政务,但就是因为年妃,雍正居然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年妃对于雍正有多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正是出于这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让雍正在筹办年妃的丧礼时,前所未有的重视。

首先,雍正为年妃上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谥号。

据史料记载,年妃在病逝后,其谥号为“敦肃”,全称“敦肃皇贵妃”,这里面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个“敦”字。

在古代,能有资格在死后享有谥号的后妃并不多,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后妃,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她的谥号为“思”,不过,这个谥号也是在她去世多年后,被其曾孙汉宣帝追赠的。

而在卫子夫之后,皇后或者贵妃在去世后有谥号的现象就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经历了唐朝时武则天登基称帝这个特殊阶段后,皇后以及后妃享有谥号,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传统。

但不管在哪一个朝代,不论是哪一个后妃,虽说谥号皆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人敢用“敦”这个字。

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敦”在古代代表着什么意思,根据《礼记·明堂位》中的解释,“敦”代表的是祭祀太庙的青铜器,换句话说就是古代的“国器”,另外,“敦”字还有丰厚、亲睦之意。

正是因为这个字意义特殊,因此在古代“敦”这个字,一般是历代谥法中作为男子谥号使用的。

而在满清入关后,出于对儒家礼法的不甚了解,因此就出现了部分后妃的封号使用这个字,比如著名的孝庄太后,她在升级为太皇太后时,其封号中,就有这个字。

但这也仅限于她生前的封号,要将这个字用以谥号,即使是孝庄都没敢。

而雍正却不管不顾,将这个特殊的谥号给了他最爱的年妃,要知道雍正可要比他之前的几个帝王汉化程度要高得多,这个字的意义想必他也十分清楚,但却并不妨碍他把这个谥号给了年妃。

由此可见,他是真的想尽一切可能,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最爱的人。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不仅仅是谥号,包括在年氏病逝后,雍正帝更是在治丧过程中,逾越前制的地方不胜枚举。

先是花费极为巨大,从年氏去世当天到五天后第一次祭奠,仅金银锭一项,就足足花了九万七千五百个,其他金帛牛羊之物,更是不计其数。

历来勤俭的雍正帝,在这一刻,再也不说节约这两个字了。

另外,雍正帝还要求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以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在每天的早中晚三次进行设奠,以此来对年妃“追思”。

也就是说,雍正帝的要求就是举国都要进行哀悼。

而由于雍正帝在对年妃的丧礼上要求极高,因此导致下面的官员手忙脚乱,每一个都战战兢兢,打着十二分的精神来操办这件事,但即便如此,雍正帝还是不满意,在年妃刚去世的几天里,为了葬礼一事,雍正更是当着大臣们的面,对负责此事的八弟廉亲王胤禩两次破口大骂。

更夸张的,是雍正的三哥诚亲王允祉就因为没有按时参加哀悼,被雍正自此记恨,在数年后,雍正旧事重提,开始找老三算账。

至于在后续几年对年妃的祭祀中,雍正帝更是不厌其烦,并且要求文武百官以及亲王贝勒等皇族成员进行多次吊唁,比如中元节、冬至、祭日等,但凡是任何节日,这些人最大的使命,就是祭祀雍正最爱的年妃。

同样的,由于年妃对雍正太过重要,因此即使是年妃的哥哥年羹尧事发后,雍正也没有过多的难为年妃的家人。

雍正四年,年羹尧事发,时任工部侍郎的年羹尧大哥年希尧,因此事被免官罢职,但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被雍正启用,还升为内务府总管。

要知道,清朝的内务府总管,用皇帝的心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并且,这个总管也是一个油水很大的差事,当初在康熙朝时,还是皇子的雍正都没当上这个职位。

而在年希尧当了内务府总管后,有不少大臣弹劾他从中捞油水,但对于这些奏折,雍正要么留中不发,要么就是私下里点一下年希尧,总之不追究不查办,用国家的钱来一直养着自己的大舅哥。

另外,就是年妃的父亲年遐龄,本来在年羹尧的供词中,是牵涉到年遐龄的,但为了保全岳父,雍正更是亲自进行开脱,把罪责都推到了年羹尧一个人身上,说年羹尧“视父兄如草芥”,不听教导,才酿成大祸。

若不是年羹尧太过分,恐怕雍正真的会饶他不死,并在关一段时间后,找个理由放他出来。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因为雍正对年妃的感情,才会让他爱屋及乌,尽量的去宽恕年妃的家人,也只有这么做,才会告慰年妃在天之灵。

除了对年妃的家人好之外,雍正对年妃为他生的孩子福慧,那更是好到没边了。

年妃去世时,福慧刚满四岁,为了照顾福慧,雍正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亲自进行抚养教育,不管去哪里,总会看到年幼的福慧跟着雍正,这种情形,当时朝鲜使臣以及部分外国传教士都曾见过。

甚至在当时,有很多大臣都认为将来继承皇位的,肯定是福慧。

而雍正确实也是这么想的,在当时雍正办公的养心殿里,随处可见的都是福慧的玩具和文具,为了培养福慧,雍正更是每天即使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对他进行教导。

福慧从小就很聪明,但同时也继承他母亲年妃的“羸弱”,在六七岁时,便染病在身,为了给福慧看病,雍正不惜派人到朝鲜寻医问药,为此还免去了朝鲜的贡赋。

但最终福慧还是在雍正六年病故,极度悲伤的雍正下令以亲王礼对其进行安葬,而在当时,比福慧大几岁的乾隆帝弘历,还只是一个光头阿哥。

数年后,乾隆登基为帝,在回忆起往事的时候,他还不无感慨地对当年父亲雍正宠爱弟弟福慧发出一声羡慕。

而在福慧病故两年后,受到巨大打击的雍正,对三哥在福慧病故时“面有喜色”这件事久久不能释怀,因此才算的总账,定了老三一个“恶逆之罪”。

也正是因为先后遭受了最亲之人去世的两次打击后,加上日夜操劳,在雍正十三年,时年五十八岁的雍正帝再也坚持不住,在当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并被葬于清西陵中的泰陵,按照他的遗愿,继位的乾隆皇帝将年妃与雍正合葬在了一起。

正所谓“死了都要爱”,大概说的就是雍正和年妃吧。

那么说,为什么在被严重盗掘的清皇陵中,埋葬雍正帝的泰陵却能幸免于难,并保存十分完好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首先,在清政府没有倒台之前,对埋葬着自己先祖的皇陵肯定是十分重视,也就会安排有专门的守陵人,尤其是在康雍乾时期,由于国力相对强盛,因此守陵人的队伍十分庞大。

在这种严密的看管下,作为皇陵的泰陵自然是没有被盗掘的可能。

而到了清朝中后期,虽说清政府相当腐败,再加上列强入侵,导致国力大降,但对于皇陵的守卫工作,也没有太过放松,只不过相对之前的严密守卫,在规模上上小了一些。

但皇陵毕竟还是有专人看管,因此一些盗墓贼也就不敢打这里的主意。

之后,清政府倒台,民国政府成立,按理说这清皇陵就应该无人看管了,但根据民国政府与与清皇室达成的优待条例,清皇陵扔可以享受祭祀,并且,为了保护清皇陵,民国政府也派了一支专门对其进行保护的队伍。

也就是说,在清政府倒台后,保护清皇陵的,有两部分力量,一部分是先前的守陵人,另一部分则是民国政府的士兵。

所以,这个阶段的清皇陵,虽说称不上戒备森严,但也同样有人看管,这也就避免了被盗墓贼光顾的可能。

当然,监守自盗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皇陵内部,还是没人敢挖开盗掘。

到了孙殿英盗挖的时候,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以奢侈著称的慈禧墓和乾隆墓,而这两座墓,位置在清东陵,并不在埋葬雍正的清西陵。

之后,由于孙殿英盗掘皇陵的事情被捅了出来,并且越闹越大,导致清朝的遗老遗少纷纷要求严惩孙殿英,因此,清皇陵就被无数人关注,而处在风暴中心的孙殿英也就失去了继续盗挖清皇陵的机会。

但这并不代表没人盯上雍正的泰陵,不知是在哪一年开始,有人就发现了泰陵上有一个盗洞,但何人所为无从知晓,而因为这个盗洞,让后世纷纷猜测泰陵已经遭遇盗掘。

因此,在1980年时,国家开始对泰陵进行保护性发掘,但是在发掘之处,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这个盗洞仅仅只有两米深,两米之下,依然是泰陵的原封土。

这就意味着,泰陵并没有被盗掘,里面的一切都依然如初,因此,出于保护遗迹,开发泰陵的工作被紧急叫停。

时至今日,泰陵已经成为一处文物古迹,也就更不可能被盗挖了。

总而言之,在以“勤勉”著称的雍正帝一生中,曾有也有过最爱的人,这个人就是年妃,因为对她极其深厚的感情,让雍正帝不仅在年妃生前大加恩宠,还在其病逝后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葬礼,同时也是因为年妃的存在,让雍正帝没有在年羹尧事发后,将年家一网打尽,正是有了这份感情,才会让年妃与雍正帝葬在一起,并在特殊的“运气”下,躲过了被盗掘的可能,静静的享受着永远的安宁。

1 阅读:280
联合娱记

联合娱记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