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中百姓命运有多廉价?神仙的战场,百姓的坟场

御史论点 2025-02-19 16:29:43

前几天和朋友聊到《哪吒2》,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为什么哪吒一边喊着自己不认命,一边却看着一地百姓尸骨无动于衷?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细想起来,电影里确实有这么一个冲突的点:陈塘关的百姓被一场仙魔争斗波及,彻底化为焦土。

而主角哪吒的怒火,聚焦的却只有亲人的死亡。

那些被毁灭的平民,在整个故事中,好像从头到尾都不曾被“看见”。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场神魔斗争中,百姓究竟是什么角色?

他们的命运,为什么如此微不足道?

陈塘关悲剧:神魔手中的计算器

还记得无量仙翁那一场毫不留情的屠城吗?

一挥拂尘,陈塘关瞬间变成一片焦土。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场景无异于世界末日:家园被摧毁、亲人死于非命。

这一切在影片中却似乎变得格外“自然”。

仙魔们自有更大的目标:无量仙翁为了嫁祸,东海龙王要证明对仙界的忠诚,而编剧则需要一个制造剧情爆发点的契机。

因此,陈塘关成了一个牺牲品——或者说,一道算术题。

如何让主角有成长的动力?

如何让情节有推动力?

很简单,把最普通也最微不足道的百姓拿来,放在这个大棋盘上,算个“最大公约数”就好了。

对他们来说,百姓的命,实在太不值钱了。

这其中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你能看到龙族为敖丙的死黯然神伤,你能感受到哪吒为了家人的死如何悲愤欲绝。

但整个陈塘关的十万百姓,他们在电影里是个什么角色?

只是一些模糊的背景,是画面里的烟雾和废墟。

他们的死,哪怕如此惨烈,也只是让神魔博弈更显戏剧性的一个注脚。

无量仙翁与东海龙王:博弈桌上的赢家是谁?

仙界很冷酷,看起来无量仙翁这样的“神”并没有什么慈悲的成分。

他的拂尘一挥,不是为了维护道义,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

这种种行为,好像直接告诉了我们:强权者是没有情感的。

只要缴械的是底层,过程有多残忍并不重要。

而东海龙王的角色又进一步展示了这种权力逻辑。

龙族作为曾经的“妖族”,一直想摆脱身上的“低阶”印记。

为了进入仙班,毫不犹豫配合着屠城,甚至向仙界出卖自己的同胞。

看似复杂的对局,最终的形式却再简单不过:强者在争取更高地位,而弱者即使放弃尊严,也没法守住自己的命运。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给出的所有决策都看似“合理”。

你再怎么批评,也挑不出仙翁或龙王的“问题”——从他们的角度看,这一切不就是策略的必然结果吗?

好像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无懈可击,却又极其冷酷。

哪吒的复仇,真的“由命不由天”吗?

“我命由我不由天”曾是第一部《哪吒》的高光台词,可到了第二部,哪吒似乎自己也陷进了天命的轨迹。

他一定要为父母报仇,但观众看的时候难免会冒出这样的疑问:只有他的父母该得到正义,陈塘关的其他普通人不值得被铭记吗?

其实,哪吒看似在反抗,但他的所有行动,从始至终都在仙界设下的规则里运转。

他并没有真正跳出这个体系,他的复仇和愤怒只是仙界棋盘上的又一颗棋子。

他的热血和选择,都没有能够改变这个冷漠的游戏。

更深刻一点想,哪吒一边被塑造成“不由命”的英雄,一边却背着“由命”的故事。

这种矛盾,让他的怒吼显得很空洞。

换一句话说,他的所谓“逆天改命”,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一场伪装得很精致的“顺从”?

百姓沉默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如此荒诞的宿命秩序?

细想电影的结尾,百姓的死亡仿佛从未发生过——悲伤的龙族带着敖丙的尸体离开,哪吒与父母的和解成为焦点,陈塘关灭绝后的空洞感被盖得严严实实。

而最讽刺的是,这种权力逻辑在故事里竟没有半点被质问。

电影给观众讲了很多振奋人心的“成长故事”,但却从未反思过这样一种规则:为什么在权力游戏里,最底层的人总是第一个被牺牲?

每个人生来就有生存的权利,凭什么他们的命运这么不值一提?

这些百姓的沉默,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更大的真相——那就是资本和权力为了自己的叙事,如何让许许多多人默默消失。

电影里的仙界固然是虚构的,可它承载的逻辑却真实到令人毛骨悚然。

结尾:神魔故事的缝隙里,找到关于人的思考

或许我们该意识到,一个关于神仙的故事,它真正该关注的,不是让强者更强,而是查问那些弱者的命运。

陈塘关不可挽回的悲剧,正是这个故事最大的漏洞,它提醒我们:神魔交锋只是表象,背后更大的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如何与强权抗衡。

电影当然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现实却触目惊心:当大人物的利益交锋占据所有视线时,那些真正需要被看到的人,常常最先被遗忘。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一种更清醒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故事里的“人”?

毕竟不管是陈塘关,还是现实里的某一个角落,百姓的命,都是命。

0 阅读:1
御史论点

御史论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