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后,为何再无女性称帝?武则天把后世太后的路都走窄了

黄涛涌动讲 2025-02-09 17:14:53

为什么武则天以后,再也没女人当皇帝

因为文臣武将们发现跟着孩子爹造反,他爹死了可以继续给孩子打工

跟着孩子妈造反,孩子上来妈还是妈,文成武将就要全家被拉清单了

人家冒着杀头的风险跟你玩改朝换代。结果继承皇位的还是你前夫的儿子,

武则天一一个人把后世太后的路都走窄了。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堪称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权力奋斗史。她十四岁入宫,最初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在宫中度过了十二年平淡的时光。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依照惯例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这段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本应是她人生的终点,却成为了她命运转折的起点。

唐高宗李治在为太宗忌日进香时,与武则天重逢,旧情复燃。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为了分宠,王皇后主动提议将武则天接入宫中,这一决定无疑是引狼入室。武则天凭借着自己的美貌、智慧和李治的宠爱,迅速在宫中站稳脚跟,先是被封为昭仪,后又成功扳倒王皇后和萧淑妃,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后宫的权力,她开始逐渐涉足朝政。唐高宗李治身体孱弱,患有风疾,时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繁重的政务,这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她协助李治处理朝政,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力,逐渐在朝廷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然而,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面临着来自文臣武将的强烈反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坚决抵制武则天,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且曾侍奉先帝,立她为后有违伦理道德。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武则天和李治试图打破元老们的阻挠,而元老们则以先帝遗命和祖宗礼法为由,坚决反对。这场斗争不仅是后宫的争斗,更是朝堂上的权力博弈。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展现出了惊人的手段和决心。她一方面拉拢支持自己的势力,如李义府、许敬宗等,这些人在武则天的提拔下,成为了她在朝堂上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她对反对自己的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压。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最终自缢身亡;褚遂良被贬官流放,客死他乡。上官仪因起草废后诏书,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死,其家族也受到牵连。

随着反对势力的逐一被清除,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她与李治并称 “二圣”,共同临朝听政,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是废掉了唐中宗李显,改立唐睿宗李旦为帝,但李旦也只是一个傀儡,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

经过多年的精心布局和权力积累,武则天终于在公元 690 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建立了武周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的称帝,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颠覆了千百年来男性对皇位的垄断,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臣武将的态度转变

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文臣武将的态度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女性称帝之路埋下了重重阻碍。

称帝之前,武则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拉拢人心的能力。她深知,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必须得到文臣武将的支持。于是,她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一些渴望改变现状、获取更高权力和地位的文臣武将,看到了武则天的潜力,选择站在了她的一边。李义府便是其中典型,当时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众多大臣反对,李义府却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果断支持 “废王立武” ,从而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被授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他也因此成为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得力 “马前卒”,为武则天清除反对势力出谋划策。许敬宗同样如此,他出身世家大族,早年受唐太宗重用,在 “废王立武” 事件中,坚定地站在武则天一方,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影响力,为武则天造势,之后成为武则天最信赖的心腹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文臣武将都愿意支持武则天。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他们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秉持着正统的观念,坚决抵制武则天。在他们看来,武则天出身低微,且曾侍奉先帝,立她为后有违伦理道德,更难以接受她称帝的想法。褚遂良在朝堂上,不惜以死相谏,坚决反对废王立武,他认为皇后乃是天下之母,不应轻易更换,更何况是武则天这样的女子。他的激烈反对,代表了一大批守旧派大臣的心声。长孙无忌作为唐高宗的舅舅,位高权重,是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态度对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联合众多大臣,试图阻止武则天的崛起,成为武则天称帝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武则天称帝后,面对的局势更加复杂。那些曾经支持她的文臣武将,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取权力和财富,有的则是被武则天的政治魅力所折服。但随着武则天统治的稳固,一些人开始意识到,支持武则天称帝可能带来的后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其中酷吏政治让朝堂上下人人自危。

酷吏们秉承武则天的旨意,大肆罗织罪名,打击异己。只要被怀疑对武则天的统治有威胁,就可能被酷吏们盯上,遭受残酷的审讯和迫害。许多无辜的文臣武将被牵连其中,家破人亡。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成为武则天手中的杀人工具。索元礼生性残忍,发明了各种残酷的刑具,审讯时手段极其残忍,犯人一旦落入他的手中,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周兴则以精通法律为掩护,肆意诬陷他人,几年间,数千人死于他的手中。来俊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办案手段狠辣,还编写了《罗织经》,详细阐述如何制造冤假错案,如何诬陷他人,将酷吏政治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种恐怖的政治氛围下,一些原本反对武则天称帝的文臣武将,为了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不得不选择妥协,表面上支持武则天的统治。而那些内心仍然反对她的人,如狄仁杰、魏元忠等,虽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威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酷吏迫害,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武则天称帝的事实,无力改变现状。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他深知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强硬反抗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他表面上忠诚于武则天,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尊重。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心系李唐王朝,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恢复李唐的统治。魏元忠同样如此,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在武则天面前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武则天称帝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选择暂时隐忍 。

武则天称帝期间,文臣武将的态度从最初的支持与反对并存,到后来在酷吏政治的威慑下,大多选择了妥协或无奈接受。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武则天统治的强硬和残酷,也使得后世女性想要称帝时,面临着来自文臣武将更为强烈的抵制。他们从武则天的称帝过程中吸取了教训,深知支持女性称帝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往往会坚决反对,这也成为了后世女性称帝难以逾越的障碍 。

武则天称帝对后世太后干政的影响

在武则天称帝之前,虽然也有太后干政的情况,但大多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以辅助幼主的名义进行,且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西汉的吕后,在刘邦去世后,她凭借着皇太后的身份,掌握了一定的朝政大权,对朝政进行了诸多干预,甚至封诸吕为王,打破了刘邦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的白马之盟 。然而,即便如此,吕后也并未称帝,她的权力仍然是在刘氏王朝的框架内,且受到了来自朝廷大臣和刘氏宗室的诸多抵制。又如北魏冯太后,她在文成帝去世后,辅佐年幼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临朝听政多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她同样没有称帝,她的权力更多的是基于对幼主的辅佐和对朝政的掌控,而非对皇位的觊觎。

武则天称帝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以女性的身份登上皇位,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和皇位继承制度,让人们看到了女性掌握最高权力的可能性。然而,她的称帝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残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反对她的大臣,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这种做法不仅让大臣们对女性掌权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反感,也让后世的统治者对太后干政更加警惕。

宋朝刘娥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娥出身低微,原本是一名歌女,后来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带着她来到京城后,因生活所迫,将她卖给了韩王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对刘娥一见钟情,将她接入王府,从此刘娥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在宋真宗时期,刘娥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赵恒的宠爱,逐渐参与到朝政中来。宋真宗去世后,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成为了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刘娥临朝称制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终结了宋真宗时期的 “天书” 运动,结束了朝廷内部的党争,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刘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她开始有了称帝的想法。

有一次,刘娥在朝堂上询问大臣们对武则天的看法,这明显是在试探大臣们对她称帝的态度。大臣们深知武则天称帝对李唐王朝的冲击,也明白刘娥此举的意图,于是异口同声地说武则天是大唐罪人,断送了大唐社稷。刘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也明白了大臣们的态度,此事便暂时搁置下来。

然而,刘娥称帝的想法并未就此打消。后来,她的亲信方仲弓上书恳请她 “行武后故事”,宰相程琳也公开献上《武后临朝图》,意图支持她称帝。刘娥借此机会再次询问群臣的看法,此时群臣都沉默不语,气氛异常紧张。关键时刻,谏臣鲁宗道站了出来,直言劝谏:“太后此举置皇帝于何地?!” 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击中了刘娥的要害。她深知,在宋朝这个重文轻武、士大夫阶层势力强大的时代,要想称帝绝非易事。如果她执意称帝,必将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引发朝廷的内乱。权衡利弊之后,刘娥最终选择了放弃称帝的念头,她将鼓动称帝的奏折扔到地上,表态说:“我不会做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情。”

除了大臣们的反对,刘娥无法称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作为后盾。武则天称帝时,背后有整个武氏家族的支持,她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人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她的称帝和统治出谋划策、保驾护航。而刘娥只是一名孤女,她为了培植自己在朝中的亲信,将前夫龚美改为刘姓,对外宣称龚美是自己兄长,但龚美本是银匠,毫无政治背景和势力,根本无法与朝中大臣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刘娥即使称帝,也难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尽管刘娥最终没有称帝,但她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皇权的尊崇依然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来。明道二年(1033 年),刘娥病重,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举动 —— 她想要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去太庙祭祀祖宗。在古代,衮衣和仪天冠是皇帝的专属服饰,只有皇帝才能穿着祭祀太庙,刘娥此举无疑是对皇权的一种僭越。大臣们得知后,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刘娥此举有违礼制,是对祖宗和朝廷的大不敬。然而,刘娥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自己临朝称制多年,为宋朝的江山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有与皇帝同等的待遇。最终,在刘娥的坚持下,大臣们做出了妥协,他们将天子祭祀太庙时所穿的十二样服饰减少了三样,让刘娥穿着这身改制后的服饰去太庙祭祀。

从刘娥的经历可以看出,武则天称帝后,后世对太后干政乃至称帝的行为更加警惕。大臣们为了维护传统的男权统治秩序和祖宗礼法,极力反对太后干政和称帝。他们深知,一旦太后称帝,将会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引发朝廷的动荡和混乱。因此,在面对太后干政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抵制,使得后世太后想要称帝变得异常艰难。

在古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无疑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而文臣武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和抉择往往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以明朝末年为例,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明朝的文臣武将们在改朝换代的浪潮中纷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时,明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清八旗虎视眈眈,政权岌岌可危。在李自成攻打北京的过程中,沿途明军望风归降,短短几个月北京城便宣告沦陷。而在满清入关后,更是有大批明朝文臣武将倒戈投降。吴三桂,这位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手握重兵,镇守山海关,本应是明朝抵御外敌的重要防线。然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却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成为清朝征服南方的急先锋。“三顺王” 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同样如此,他们率领军队投降清朝,为清军南下冲锋陷阵,对同胞烧杀抢掠,其行径比八旗兵有过之而无不及 。

明朝的文臣们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浪潮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墙头草姿态。北京城破后,许多留在城中的文官投降了李自成,然而,他们并未得到李自成的善待,反而被农民起义军清算,如明末内阁首辅魏藻德就被刘宗敏用酷刑折磨致死。满清入关进驻北京后,这批人又迅速投靠了满清,摇身一变成为清廷臣子。南方的南明政权,本是明朝宗室和遗臣们在南京建立的延续政权,然而,内部却争权夺利不断。史可法虽一心报国,却因遭到排挤而无法主持大局,最终惨烈而死。马士英精于内斗,虽最后以死报国,但也难逃历史的问责。江北四镇的明军大多投降满清,驻守襄樊的左良玉在北方沦陷、满清南下的关键时刻,竟然率领军队进攻南京争权。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靠了清军,永历政权的核心人物孙可望也投降了清军 。

从明朝末年的情况可以看出,文臣武将们在改朝换代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他们眼中的 “国家”,更多的是自己的权力、财富和地位。当明朝的统治无法保障他们的利益,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在封建王朝,权力和利益的争斗是永恒的主题,文臣武将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

再回到武则天称帝的时代,对于文臣武将们来说,支持武则天称帝同样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武则天称帝前,就已经展现出了强硬的政治手腕和冷酷的性格。她为了登上皇位,不惜打压、诛杀反对她的大臣,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如果文臣武将们选择支持她造反称帝,一旦成功,他们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权力和财富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他们面临的风险极大。

武则天称帝后,皇位的继承问题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按照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武则天如果传位,大概率会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她的儿子是李唐皇室的血脉,在武则天去世后,李唐王朝极有可能复辟。到那时,那些曾经支持武则天称帝的文臣武将们,就会成为李唐皇室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不仅可能失去现有的权力和财富,还可能面临全家被清算的命运。这就好比跟着孩子妈造反,孩子上位后,妈还是妈,而文臣武将们却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惨重的代价。

相反,如果跟着孩子爹造反,即便孩子爹死了,他们还可以继续为孩子打工,因为在传统的父子传承的皇位继承制度下,他们的利益相对更有保障。所以,对于文臣武将们来说,支持武则天称帝,几乎是一场只有风险、没有收益的赌博,他们自然不愿意轻易尝试 。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文臣武将们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种经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支持女性称帝所带来的后果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因此,在后世,当其他女性有称帝的想法时,文臣武将们都会坚决反对,他们不愿意再重蹈武则天称帝时的覆辙,不愿意让自己和家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

武则天之后,再无女性称帝,这一历史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武则天称帝的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残酷,她为了登上皇位,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反对她的大臣,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这让文臣武将们对女性称帝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她的称帝行为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和皇位继承制度,使得大臣们意识到女性称帝可能带来的巨大政治风险,从而对后世女性称帝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

传统的男权统治秩序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下,男性被视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女性则被限制在家庭和社会的边缘。祖宗礼法、伦理道德等观念成为了束缚女性的枷锁,使得女性难以突破传统的限制,登上皇位。大臣们为了维护传统的男权统治秩序和祖宗礼法,极力反对女性称帝,他们将女性称帝视为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和破坏 。

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文臣武将们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他们深知,支持女性称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女性称帝失败,他们将面临灭顶之灾;而即使女性称帝成功,由于皇位继承等问题,他们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文臣武将们往往不愿意支持女性称帝,这也使得女性称帝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

武则天之后再无女性称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历史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男权统治的强大和顽固,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平等和权力道路上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0 阅读:27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

黄涛涌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