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天气和暖,人们纷纷换上轻便的服装,携手亲友,踏青赏景。不过经过几场春雨,桃花都早已凋零,梨花也不见踪影,海棠花虽然还在苦苦支撑,却也不再拥有初绽时的色泽和娇媚。
牡丹花的花期较晚,她就像一位十分矜持的含羞少女,不与众花争艳,不喜抛头露面,而当百卉凋零时,她却显得超凡出众。黄金蕊,红玉瓣,翡翠叶,令人感觉富贵妖娆;天香远飘,偃仰起俯,又显得清雅灵秀。下面分享两首描绘牡丹的七绝,唐代诗人与北宋才子的对决,您更喜欢哪一首?

僧院牡丹
唐代 · 陈标
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头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
自古以来,吟诵牡丹花的诗歌作品层出不穷,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技法高妙,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家喻户晓,诸如此类的名家名句数不胜数。
晚唐诗人陈标是与李商隐同时代的诗人,他的生平事迹无从考察。这首诗描写生动,构思新颖,传达出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唐宋时期,很多落魄才子会经常借宿寺院,寺院里种植的各种树木、花草也会吸引才子们的诗兴。琉璃是梵语,本指一种天然的宝石,后来泛指佛家的净土。“红艳”二字,描绘出牡丹花的鲜红和娇艳。
碧落,乃是道家对天空的称呼。“散晓霞”三字,承接首句的“红艳”,赞美牡丹花就像天上绚烂的云霞。作者没有具体描绘牡丹花盛开时花瓣或花蕊等精细画面,而是采用画家泼墨式的大片渲染,给人一种红透半边天的感觉。

后两句表达作者的感慨,“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诗人诙谐地说,可能是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足够的土地,不然也不会那么看重莲花。
莲花在梵文中代表清净、圣洁和吉祥之意,那些普渡众生的大佛和菩萨,经常以脚踩莲花、或端坐莲花宝座的形象出现,并给人慈祥和亲近的感觉。
诗人并非不爱莲花,只是更喜牡丹,所以他希望提高牡丹在僧侣们心中的地位,虽然有些一厢情愿,却反映出诗人的独特喜好。全文构思新颖,描写形象,堪为佳作。

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
北宋 · 苏轼
醉中眼缬自斓斑,天雨曼陀照玉盘。
一朵淡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
苏轼一生栉风沐雨,受尽了磨难,不过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先生却始终意志坚强,不愿向命运低头,更能通过各种方法排遣心中的愁情。诗人有一次在常州游访一座寺院,偶然发现一朵小花,心中欣喜,于是赋诗赞美。

作者虽然看见寺院里景物繁多、春景绚烂,他却没有描绘那里草木葱茏、繁花似锦,而是幽默地说自己酒醉之后老眼昏花,眼前景象也就显得“自斓斑”。好像那些绚烂的春景不是真实存在,而是因为自己感官的错觉。
次句引用佛语,天雨曼陀,也就是天花乱坠。诗人说牡丹花如此绚烂,盛开时就像一个洁白的圆盘,着实让人喜爱。先生真是才华卓越,如此轻描淡写,就形象地刻画出牡丹花艳丽的外观,更是令人遐想。

三、四两句采用倒装句式,这是为了强调诗人眼中的小花,“一朵淡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须看。”鞓红、魏紫既指牡丹花中的名贵品种,又说明先生已经观察到周围有很多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可是他却偏爱被微风轻拂的小黄花。
诗人没有附和他人的意见,却敢于道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彰显出诗人标新立异的主张。试想,吟诵牡丹的诗歌作品中可谓不计其数,如果先生只是一味地赞美牡丹花如何艳丽,即使辞藻华丽,用典无痕,也很难在众多相似题材的诗歌脱颖而出。
龍鳳飛
玉笑珠香冠群芳,綽約風流獨佔香。 銀粉金鱗美人紅,金蕊玉房生紅光。 含笑花開為君來,君顏帶笑若歡態。 國色天香最漂亮,富麗堂皇花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