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地球陆地表面上的各种土壤,都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地球陆地表面,一方面,由于在不同纬度上,接受太阳辐射能不同,从两极到赤道呈现出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有规律的气候带;另一方面,由于海陆的分布,地形的起伏,又引起同一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气候条件变化所造成的水热条件的差异,必然会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植被类型,并呈现地理分布规律性,而生物气候条件在地理上的规律性分布。土壤类型分布随地理位置、地形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土壤类型的分布,既与生物气候地带性条件相吻合,表现为广域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又受地域性、局部性的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地域分布和微域分布,并分别称之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砖红壤地区适合种植的主要树种有黄枝木、荔枝、黄桐、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橡胶、桃金娘、岗松以及鹧鸪草、知风草等草本植物。砖红壤地区的农作物可一年三熟。适宜橡胶、椰子、胡椒等生长,是橡胶的主要产区,也是中国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砖红壤地区应有计划地合理垦殖,并进行多种经营。在橡胶树林间,可种植云南大叶茶、金鸡纳、可可、肉桂、三七等短期热作,这是充分利用热带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赤红壤区适合种植的果树有龙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如首乌、杜仲、灵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为我国冬季蔬菜的产地。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红壤一般适合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另外,红壤还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土层浅薄处,宜栽耐旱耐瘠的马尾松、刺槐、山杨等。土层厚、肥力好的地方,可大力发展栎类、杉木以及油茶、油桐、漆树、竹茶、桑等经济林木、排水较差处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料乌桕。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棕壤与褐土是分布于中国的温暖带湿润森林和半湿润的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淋溶土和半淋溶性土壤,一般处于北纬36~44°,东经112~128°之间的高平原地形部位,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及太行山两侧,黄土高原东南麓及关中平原等地,在行政上包括吉、辽、鲁、冀、京、津、晋、陕等省、市、区,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业与水果产区,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苹果、梨、板栗等鲜干水果。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暗棕壤作为林业基地,主要应作为发展林业之用。落叶松、红松、水曲柳和胡桃楸等喜肥喜湿,一般应营造在山坡中下部腐殖质中厚层的典型暗棕壤或草甸暗棕壤上,尤其是红松,它是材质优良的树种,要求土壤条件较高,最适合在草甸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上种植。云杉、桦木等适应性强,能耐瘠薄,可以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白浆化暗棕壤和灰化暗棕壤上。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多已垦为农地,适种多种旱作物,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为所在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在中国,黑钙土地区既有大面积的农地,又有辽阔而优质的天然草场,还是建设防护林的重点地区,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牧业的基础和优势。就种植业而言,黑钙土是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有相当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如玉米、谷子、小麦、向日葵和甜菜等),尤其是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栗钙土适合种植的作物以耐寒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燕麦、豆类、马铃署、胡麻等;无霜期较长的地区还种植糜、谷、玉米和高梁。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棕钙土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不能从事雨养农业,有灌溉条件的可以发展农业,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如谷子、糜子、高梁、芝麻、花生、荞麦、蓖麻、葵花、甘薯、玉米、豆杂、小麦、黄姜、尖椒、柑桔、桃子、樱桃、大蒜、胡萝卜、板栗、柿子、山枣、地瓜、马铃薯等,具体选用什么品种,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质来决定。棕钙土亚类地区虽有少量农田,但产量低且不稳定,是所谓“闯田”,目前主要是我国西北的天然放牧场,牧养羊、驼。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黑垆土适合种植的作物有很多,主要有小麦、糜谷、豆类和玉米。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荒漠土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应该是耐旱的,如谷子、玉米、高粱、花生等。适合在的果树品种不多,常见的有沙棘、沙地桑、黑枸杞、红枣、葡萄、核桃、杏、苹果、无花果、阿月浑子(开心果)等。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高山草甸土可作天然牧场。在亚高山带的有些地区配以防寒和肥水管理措施后可垦为旱作农田,适合种植青稞、油菜等耐寒作物。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高山漠土甚少利用,基本上没有利用,仅在接近高山草原土带的低洼地段,积水后水、草有所增加,但适宜性窄,只宜牧养山羊和绵羊。重点关注:土壤退化(1) 土壤侵蚀:土壤的侵蚀按照营力不同分为水蚀和风蚀,风蚀主发干旱区,说土地荒漠化现象之一。湿润区则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2) 土地荒溴化:广义的荒漠化是指土地变得干旱,植被趋势减少和难以生长,地表物质松散,易被外力吹的沙化现象。(3) 土壤退化:土的退化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化学性质改变,土壤质量和生产カ下降的現象。如土壤受侵变浅,板结,结构破坏:土壤盐渍化,酸化,沙化,有机质含量减少和营养元素亏缺等(4)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有许多渠道,污染物的类型也较多。但比较突出和典型的是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然而,随着化肥、农药的使用,棚室土壤也在不断遭受创伤,尤其近几年,棚室土壤问题不断,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板、馋、贫、浅、酸、咸、脏、杂。土壤问题“八大怪”:土壤板结、矿质营养比例失衡、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重茬障碍。0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土壤板结,就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耕作层变硬,透气透水不良,严重影响作物根系正常生长。主要原因(1)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2)长期过量施用化肥。长期过量施用大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3)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主要危害(1)根系能力下降。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会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呼吸减弱,影响养分的吸收。(2)导致缺素症。0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作物生长需要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视施氮、磷、钾肥,忽视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主要表现肥料投入越来越多,果蔬产量、品质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危害(1)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钙、镁、铁等。(2)作物长势差、农产品品质降低等。0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问题:作物复种次数增加,过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主要危害: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缓冲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大棚的经济效益。0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由于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导致大部分土壤耕层变浅,有效活土层仅有15-20公分。“犁底层”的形成,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来越差,抗旱性能不断下降。0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主要原因(1)降水或浇水量大而且集中。(2)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因为目前多数化肥都是酸性肥料。主要危害(1)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是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与土壤环境优劣有密切的关系。当土壤酸化以后,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种群数量就会增多,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会大幅减少,从而增加根部病害的发病率。(2)土壤结构被破坏。当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破坏以后,土壤的团粒结构也就相应的破坏了。(3)土壤养分利用率降低。土壤养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当酸碱度显著升高或者降低时,土壤养分的吸收率就会下降。(4)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喜酸性土壤环境,当土壤变酸以后,根结线虫的数量就会变多,从而引起根结线虫病发生。0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简单说,就是土壤里边含有太多盐分。就像大家吃饭时盐放多了,人吃了会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样,如果土壤表面的盐分太多,也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说的再现实一些,青绿霜、红霜、白霜,这些现象都见过吧?这就是土壤盐渍化的直观表现。主要原因(1)设施环境封闭。设施栽培下,作物对土壤水分需求量大,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随水分蒸发时上移到表层。(2)施肥不合理。过度使用大化肥,以及使用未腐熟发酵的粪肥,这是主要原因。(3)耕作方式不合理。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形成,盐分容易聚积在耕作层难以下渗,使土壤表层盐分逐年增高。主要危害(1)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某种盐分过量,造成作物中毒。(2)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犹如腌咸菜一般,作物需水要求难以得到满足。(3)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盐分过多,根系生理功能严重受损,影响养分吸收。(4)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盐量过高时,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功能。0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一直被忽略,从未被重视!土壤污染主要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主要原因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未经发酵腐熟处理的有机肥,以及连作和病虫害病原物,这些污染物长期残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主要危害土壤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土壤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0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一个典型现象,新棚作物根部病害发生较少,老棚不但病害重,而且产量及品质都不理想。主要原因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状比较好,有害菌群(杂菌)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而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施入化学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群(杂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群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目前设施农业土壤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考虑土壤调理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综合统筹。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物理结构改良土壤调理剂和秸秆是简单易得的东西,利用它们可以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还能消灭一部分病原杂菌。如果是土壤盐渍化严重,可以大量使用秸秆,利用其腐熟过程,吸收土壤中部分盐分。化学性状改良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既省力又有效。适当使用一些碱性化肥,可以调节土壤pH值。在施用化肥时,不要贪多,作物吸收是关键,这样也给土壤一个缓冲的过程。生物性状改良这种最为关键,也稍微繁琐,因为需要从土壤的根本入手。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菌治菌。种植户可以在土壤内添加生物菌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当然,现在市场上该类产品质量不一,大家在选择时,最好做一次试验,再大面积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