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局势变幻,各方势力纷纷冒头。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也在其中崭露头角。那会儿,李自成是最被看好能统一天下的。但遗憾的是,在一片石之战里,大顺军吃了败仗,导致李自成最终没能成功。
李自成最终结局有多凄惨?换个思路,瞧瞧他的心腹大将刘宗敏啥下场便知晓。从刘宗敏的遭遇,能侧面感受李自成结局的悲凉状况。
【李自成的心腹大将】
和李自成比起来,刘宗敏的遭遇惨多了。李自成起码在驿站干过驿卒,相当于有个公职。而刘宗敏呢,早年因官府欺压,父母离世,只能靠要饭勉强维持生活。
这段过往,让刘宗敏对朝廷官吏的痛恨远超李自成。之后,李自成大军路过刘宗敏家乡,他毫不犹豫就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追随其一同闯荡。
刘宗敏打小就常常饿着肚子,也没练过武功。照理讲,他该是身形单薄,没啥打架的本事。可转念一想,身为孤儿,在那般艰难处境里能活下来,每口吃的都得靠自己拼劲全力去争,这人,那肯定厉害得很。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就像俗话说的“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刘宗敏打仗靠一股狠劲儿,在战场上连连立下战功。和他打仗的明军,都被他吓得不轻,从未见过打仗这般疯狂、这般不顾死活的。
就像《亮剑》所讲: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可以说是刘宗敏能取胜的关键诀窍。在面临困境、双方交锋时,勇敢无畏就是他克敌致胜的法宝。
李自成的队伍向来作战神勇,刘宗敏加入后实力更强。遇上大战,刘宗敏带领的部队总会冲在最前,狠狠打击明军,让闯军的士气愈发高昂,战斗力也跟着提升不少。
刘宗敏因屡立奇功,一步一步成了李自成身边极为信赖的得力大将,在军中地位愈发重要,凭借自身本事赢得了李自成的认可与重用。
崇祯十一年那会儿,明朝召集好几路大军围攻李自成,李自成被打得很惨。情况危急关头,刘宗敏骑着马飞速赶来,一把将李自成拽上自己马背,带着他冲破包围,成功脱险。
事情过后,李自成满是感激,诚恳说道:“兄弟,多亏你救了我一命,往后咱们携手同行,福祸都一起扛,彼此不分你我。”
刘宗敏动容地说:“大哥,听你这话,我愿死心塌地追随你,哪怕前路艰险如赴刀山火海,也定要把这朝廷给推翻了。”
休养一阵子后,李自成重新聚拢大军,卷土重来。过了两年,朝廷大军又来围剿,李自成再度陷入险境。这时,刘宗敏老婆不停劝刘宗敏降朝廷求富贵,刘宗敏烦了,直接一刀把她给杀了。
刘宗敏跟周围人讲:“我爹娘都被朝廷害死,我和朝廷仇深似海。如今看来,闯王那才是顺应天命的人,我下定决心,要跟闯王同生共死。”
刘宗敏这番话成效显著。士兵们听后,齐声高呼“誓与闯王共存亡”。刹那间,闯军士气大振。在李自成与刘宗敏带领下,闯军凭借少量兵力,竟成功打败了朝廷的大批军队。
这场战役过去没几年,朝廷已彻底没了能耐去应对李自成。曾经的实力在战后大幅削弱,面对李自成势力,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拿他没办法。
崇祯十四年那会儿,李自成把洛阳城给打下来了,福王朱常洵被他烹了,还弄成一桌 “福禄宴”。这里头吃得最起劲儿的就是刘宗敏。对他来讲,这就跟报了仇没啥两样。
1644 年,李自成称帝,定国号为“大顺”。随后一路向东进发,明军沿途纷纷投降。没过几个月,凭借城内内应,他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京城。崇祯皇帝眼见局势无法挽回,于煤山自缢身亡。
【攻下京师,刘宗敏一度迷失了自己】
李自成打进京城后,着手大肆封赏手下群臣。刘宗敏因之前功劳,获封汝侯,其地位比一众文官都高,这能看出李自成对刘宗敏那是相当信任。
这时李自成满心得意,逐渐没了进取之心,一门心思贪图享受。手下大臣见状也纷纷效仿,很快,整个京城都弥漫着一股腐朽、混乱的气息,毫无进取气象。
战功彪炳的刘宗敏,在大仇得偿后,瞬间没了奋斗劲头,好似一下子找不着方向,整个人都在这种状态下逐渐迷失。
那时他在京城干了两件错事,这两件事对大顺军的覆灭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最终致使大顺军走向败亡。
头一桩事儿,就是把那帮明朝大臣都抓住,一家一家去搞所谓“募捐”。嘴上喊着“募捐”,实际上跟直接抢没啥两样。
李自成所率大顺军存在个显著劣势,即收入渠道匮乏。皆因李自成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就意味着其建立的“大顺国”在税赋方面毫无进账。
然而,军队人数众多,光是吃喝用度就是笔巨额开销。再说朝廷运转,各类花费也都得要钱。可这些粮食和费用从哪来呢?没办法,只能朝那些当官的和乡绅们索要了。
刘宗敏这人没啥文化,讲究不来复杂手段。他就按官吏官职大小“要钱”。肯乖乖掏钱的,他也以礼相待。不配合的,直接丢进大牢。要是在牢里还不就范,那就只能拉到菜市口砍头示众了。
当官的都落得这般结果,那些有地位的乡绅,其结局更是难以预料。
原本,前明的官吏和士绅,本能助力对抗清军。可刘宗敏一番搅和,生生将他们推向清军阵营。如此一来,反倒帮清军消除了入驻京师的阻碍。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件事,便是将陈圆圆娶进家门。当时这一举措,在那情境下也是顺理成章的,就此把陈圆圆纳入家中,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实际上,李自成从一开始便清楚吴三桂的关键地位,在拉拢吴三桂这事上挺有诚意。他不仅好好对待吴三桂家人,还让吴三桂他爹写信去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长久以来都跟清军打仗,李自成跟他同属一族,还特别有诚意,所以他乐意归降李自成。这事基本谈妥,连出发去见李自成的行程,吴三桂都安排好了。
可没承想,走到半道儿上有消息传来,他那心爱的小妾陈圆圆,居然被刘宗敏给强行霸占了。
从古至今,英雄常为美人所困,陈圆圆对吴三桂而言就像逆鳞。吴三桂立刻找李自成讨说法,李自成为此犯愁,让刘宗敏放人。可刘宗敏却推诿,坚称陈圆圆不在他那儿。
客观来讲,陈圆圆这般倾国倾城的美人,任谁拥有了,都不会轻易舍弃。这种美貌,足以让人心生不舍,难以割舍。
李自成身处两人之间,左右犯难。无奈之下,他劝吴三桂:“不过一个妾罢了,往后宫里的嫔妃、宫女随你选,肯定不比陈圆圆逊色。”
李自成没料到陈圆圆在吴三桂心里竟如此重要。吴三桂苦苦等候,却只等来那话,一下子怒火上头,为了陈圆圆,干脆就起兵反叛了,正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
本应拉拢的人,这会儿却成了对头,李自成为此大伤脑筋。可懊悔已然没用,他赶忙叫来刘宗敏吩咐:“兄弟,这麻烦是你捅的,你得负责解决。马上带城里主力去跟吴三桂干一仗。”
哪成想,刘宗敏这些日子享福享惯了,又因大仇已报,没了往日雄心。他竟一口回绝:“以前你是军中老大,如今你成皇帝了。你自己躲后面逍遥,却叫我去拼命,就这么对待兄弟?”
李自成听了这话,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可吴三桂大军正步步紧逼,这当口儿,哪有功夫跟刘宗敏争论。再说了,他俩都没什么文化,就算争下去,也争不出啥结果。
李自成没办法,只能亲自带领城里的主要兵力出城迎战,在这种情况下,刘宗敏很不情愿地跟着一起出击。
【临终之际,刘宗敏展现英勇气魄】
一片石之战时,李自成带二十万大军,兵力占尽上风。而吴三桂这边仅两万兵力,不过这些士兵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不容小觑。
所以,这场战斗打得相当惨烈。时间一长,吴三桂渐渐支撑不住了。当李自成觉得稳赢之时,多尔衮冷不丁带着清军冲了出来,跟吴三桂形成两面围攻之势。
清军战力比吴三桂强得多。李自成那大军虽人数不少,可大多是些没组织的散兵。光对付吴三桂就费劲,清军一杀来,大顺军根本扛不住,很快就败下阵来。
这一仗是大顺军命运的关键转折点,自此之后,大顺军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李自成先是撤回京城,接着往西安方向撤退,随后又退往山西。
在这个阶段,原本归降的明军瞅准时机纷纷离去。他们之中,多数跑去了南明阵营,其余的则投奔了清军。就这么一会儿,李自成的大军人数直接少了一半。
在这个阶段,刘宗敏慢慢寻回往昔跟明军打仗时的状态。曾经那个勇猛无畏、屡立战功的厉害将领,仿佛又回到了众人眼前,再度展现出他的骁勇本色。
刘宗敏拼了老命,让清军推进速度慢了不少。可大顺军打仗老是输,形势不妙。李自成守的山西防线垮了,清军又从好几路进攻陕西,李自成这边情况相当危急,快撑不住了。
经过好几轮反击都没起作用,李自成清楚大势已去。可他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拿定主意,打算到南明的地盘去“借”块地,继续谋求出路。
刘宗敏听闻情况,立马主动要求留下来给李自成断后。李自成看着这位曾一起历经生死的老兄弟,眼眶不禁红了。他怎么也没料到,到了这般危急时刻,肯站出来帮自己的,仅有刘宗敏一人。
那会儿,即便心中有无数话语想倾诉,可他愣是怎么也说不出来。思索片刻,最后他只简简单单地讲了句:“兄弟,自己照顾好自己。”
无需多言,李自成心里清楚,这一回分别,他俩往后就没机会再碰面了。
顺治二年九月,九宫山附近,刘宗敏带兵和吴三桂开打。结果刘宗敏战败被抓,多尔衮瞧他是员难得猛将,就想招揽。但刘宗敏硬气得很,不管咋劝,就是坚决不投降。
多尔衮没办法,只能放弃想法,把人交给吴三桂处理。陈圆圆这事,让吴三桂对刘宗敏痛恨至极。吴三桂对刘宗敏用了各种刑罚,折磨一番后,才把他给杀了。
李自成呢,几乎同一时段,在去山上探寻道路的过程中遭杀害。
李自成跟刘宗敏征战多年,原本胜利在望,可这时却松懈下来,一门心思贪图享受。这种做法,让他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虽说有不足,但他们对历史推进仍具积极意义。那时明朝已衰败至极,唯有换代方可根治问题。可惜李自成最终失利,让清军钻了空子。要是李自成和刘宗敏更上心,或许清朝就难有崛起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