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

阿智通鉴 2025-09-23 11:48:34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可能你听过他的中文名字——米睿哲,但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让・德・米里拜尔,光听这姓氏就带着点不一般的来头,没错,他的祖上可是法国空军司令,妥妥的“贵族后代”。   按说这样的出身,一辈子本该在法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出入高级场合,享受家族积累的荣光,可他偏不,一头扎进了中国最困难的那些年,而且一待就是整整40年,把他乡过成了故乡。   那会儿中国刚经历过不少波折,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和法国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米睿哲刚来时,连日常沟通都成问题,中文说得磕磕绊绊,吃的住的也远没想象中舒适。   身边有人劝他,凭着家里的背景,回法国随便找份工作都比在这遭罪强,可他从来没动过这个念头。他总说,第一次来中国时,就被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韧劲打动了,看着那些明明生活不易,却还在拼命读书、想改变命运的孩子,他心里总想着能做点什么。   慢慢的,他开始留意身边那些成绩拔尖却家境贫寒的学生。有次他去一所中学交流,看到一个男孩放学后还在教室借着夕阳看书,后来才知道男孩父母身体不好,家里连给他买辅导资料的钱都紧张,可他的成绩却常年排在年级第一。   米睿哲心里不是滋味,从那以后,他就悄悄开始了资助。一开始只是帮几个孩子交学费、买书本,后来知道的人多了,找他帮忙的贫困生也多了,他干脆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投了进去。   要知道,米睿哲在中国工作的收入并不算特别高,而且他自己过得特别节俭。身上的衣服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吃饭也常是简单的一菜一汤,从不像其他外国人那样追求精致的生活。有人不解,问他为啥对自己这么“抠”,他笑着说:“衣服能穿就行,饭能吃饱就好,可孩子们的机会不能丢啊。”就这么一年又一年,他前前后后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帮他们圆了出国留学的梦。   最让人动容的不是这70多个数字,而是他对这些学生唯一的要求——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有次一个被他资助去美国读博的学生,临走前跟他说,毕业後想留在美国工作,薪资高还能帮他减轻负担,米睿哲却认真地跟孩子说:“我资助你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在国外过好日子,是希望你能把学到的本事带回来,帮你的国家变得更好。你看,中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人才,你的根在这里,这里才最需要你。”   后来那些学生里,有人回国当了大学老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有人进了科研院所,在芯片、新能源这些领域攻克技术难关;还有人回到家乡,帮着发展乡村教育。   每次学生们回来跟他报喜,说自己做了什么成绩,米睿哲比谁都开心,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样。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不求回报,图个啥?他总是摇摇头说:“我看着中国一点点变好,看着这些孩子能为自己的国家出力,这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40年啊,足够一个婴儿长成中年人,也足够米睿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法国的时间还长,一口中文说得比有些中国人还流利,连饮食习惯都改成了中式,早上会喝碗粥,中午爱吃青菜豆腐。他常说,自己早就不是“外国人”了,是“中国的老朋友”。   现在提起米睿哲,那些被他帮助过的学生,还有知道他故事的人,都会说一句:“这是个心里装着中国的好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可就是这份跨越国界的无私,这份对中国40年的坚守,让人心生敬佩。   毕竟在这个越来越多人追求利益的时代,能像他这样,把别人的未来、别的国家的发展,当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人,真的太少太少了。

0 阅读:517

评论列表

pfdsj

pfdsj

9
2025-09-23 12:23

👍👍👍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