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

孙玉俊说 2025-09-28 22:39:53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姚启圣出发前,把家里的田产都分给了邻里,还给妻子留了封书信,只写了“吾此生尽忠,勿念”六个字。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这一辈子,没少跟康熙“对着干”。 姚启圣早年以游侠闻名,明末为诸生。清军入关后,他投效军中,署通州知州,因杖杀土豪弃官,后又杀兵救女。康熙2年,中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他代前任偿还欠款,却因擅开海禁被劾罢官。此后闲居,经商维生,直至三藩之乱爆发。他捐家财15万两募兵数百,从康亲王杰书军,署诸暨知县,剿平土寇。康熙14年,升温处道僉事,参与平定耿精忠叛军,克松阳、宣平等地。次年,复云和,耿精忠降后,姚启圣升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郑氏,败其水师,招抚朱天贵,官拜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17年,姚启圣任福建总督,上“平海十疏”,提出调兵、募兵、籴粮等策,获采纳。他增价购谷备军食,调福宁镇兵及浙江提标兵剿泉州贼寇,增募督标兵5000。次年,率军克金门、厦门,招降伪将军朱天贵、杨彪等,削弱郑氏势力。康熙20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参劾他,康熙命回奏,姚启圣详陈事实,未被治罪。此期,他自筹银5万两军需,康熙嘉奖。康熙21年,郑克塽继位,愿称臣贡,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台。姚启圣负责后勤,修船舰、备军械。 康熙22年6月,施琅取澎湖,姚启圣驻厦门督饷,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赉降卒,遣归台,间使令郑克塽与刘国轩互猜,众离心。施琅遂定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降。姚启圣功劳突出,比施琅更大,他举荐施琅为水师提督,改组福建水师,操练水军,为收台备要素。他提出剿抚并用,一边攻取失地,一边招抚降将,确保后勤稳定。收复后,康熙对施琅封靖海侯,姚启圣虽未立即封赏,但免其浮报帑金。 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主后勤与策略,施琅主攻。他上奏三点:荐施琅、改组水师、练军收台。战中,他经理粮饷,助澎湖攻坚。台湾归附后,他还兵福州,11月背疽发卒,年60。死后,内阁议追缴其修船舰浮报银4.7万两,康熙顾其战功,免予追究。此即康熙宽待原因,他虽有浮支,但功高,康熙念其劳苦,不追责。历史上无明确恨之入骨记载,姚启圣屡获战功,康熙多嘉奖。 三藩乱时,姚启圣从军,康熙13年耿精忠反,陷温州等,他募兵投效。康熙15年,随康亲王平耿,擢布政使。乱平,他讨郑氏,康熙16年克邵武、兴化,郑锦逃厦门。康熙17年,总督郎廷佐奏其功,养军购马。姚启圣性直,屡破敌,但无顶撞撤藩记载。三藩撤于康熙12年,姚启圣时闲居,未涉议。故事中顶撞或为后人演绎,实则他平叛有功,康熙信任。 收复台湾后,满臣提议弃台,姚启圣与施琅反对,施琅陈台重要,康熙决留台。姚启圣治理福建,促贸易,允台士子科举,安民。虽无入京详录,但他死后康熙免债,示恩泽。他欠银因军需浮报,非贪,康熙知其尽忠,故不杀。历史上,他未被恨,康熙评其劳苦。故事中忐忑或源于浮报事,他预感追责,但康熙宽宥。 姚启圣一生,从游侠到总督,战绩累累。早年罢官后,经商积财,乱时捐资,示忠诚。康熙帝用汉臣平乱,他屡立功,封世袭骑都尉,加云骑尉。平台湾,他统筹后勤,确保胜局。死后,康熙免追缴,授子孙世职。无对话场景,但史料示康熙知人善任,姚启圣耿直尽职,故得善终。故事中“对着干”或指军需自行,康熙批但未杀。 康熙朝用汉臣,姚启圣代表。收台后,他治理井井有条,百姓安业,贸易兴。虽病故福州,未入京,但康熙念功,免债。此宽待源于功劳大于过,康熙求统一,姚启圣助之。历史上,无恨杀意,康熙多褒。姚启圣分田留书或为传说,实则他尽忠一生,康熙知其心。 姚启圣贡献不止收台,三藩平,他克多地,招降敌将。康熙帝用人,姚启圣从知县到总督,示拔擢。浮报事,内阁议追,康熙免,体现帝王衡功过。无虚构,他实为收台功臣,康熙不杀因其忠。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孙玉俊说

孙玉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