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首次向外国人颁发永久居留证,被称为“绿卡”。
在300多名首批获得者中,第一张绿卡的持有者却是一位特殊的外国女性——寒春。她本是美国核物理领域的天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师姐,还参与了美国“曼哈顿计划”,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者之一。
她放弃了在美国的光明前途,选择来到中国,从事奶牛养殖,度过了后半生。
寒春出生于1921年的芝加哥,原名琼·辛顿。
她的家族堪称美国的文化名门,祖父是大学数学教授,祖母则是著名小说《牛虻》的作者,父亲是律师,母亲开办了一所学校。这样的背景让寒春从小就浸润在学术和文化的熏陶中,而她也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
寒春从小聪慧过人,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中学毕业后,她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修读物理学,后又进入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费米的学生。
这一时期,世界正因二战动荡不安。美国政府为了抢占军事科技制高点,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下秘密启动了“曼哈顿计划”,目的是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当时,年仅23岁的寒春因其在核物理领域的才华横溢,被选中成为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
她与一群顶尖科学家共同工作,昼夜不停地进行试验,憧憬着科学为世界带来和平与未来。1945年,美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紧接着,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将她的信念彻底击碎。
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科学家们曾一度为自己的成就而欢呼,认为这将终结战争。但当核弹在日本被实际使用后,结果并非如他们所愿。
20多万生命瞬间消失,城市化为废墟。寒春通过影像看到了爆炸后的惨状,整个人陷入深深的震撼之中。军方在汇报中兴奋地描述着核弹的威力,但在寒春的眼里,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成了死者的亡魂。
她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研究成果被转化为了最冷血的战争工具。那一刻,她开始怀疑科学的意义,并逐渐对美国政府的军事政策失去信心。
战争结束后,寒春希望回归纯粹的科学研究,于是向政府提交了核能研究的资金申请。
可当她收到批准时,发现资金的来源依然是美国军方。她明白,在美国从事核物理研究,无论她的初衷多么纯粹,最终都会被用作军事用途。这种认知让她痛苦不堪,逐渐感到无路可走。
正是在寒春最迷茫的时候,她的哥哥韩丁和恋人欧文寄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让寒春的人生方向有了转折。
韩丁是她的哥哥,也是一位农业专家。在上世纪30年代,韩丁前往中国西北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者。他在信中提到中国革命的热火朝天,提到延安的农民和战士如何在简陋条件下重建家园。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中国未来的希望。欧文则是寒春的恋人,这位美国农场主因好奇延安的生活,也来到中国,并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阳早”。信中描述的延安像是另一个世界——没有阶级压迫,人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
这样的描述深深打动了寒春。
1948年,寒春辞掉工作,只身前往中国。在出发之前,她与家人彻底决裂。
家人不理解她为何要放弃作为美国科研精英的荣耀与前途。但寒春已经下定决心,离开美国。她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寒春”,寓意寒冬过后迎来春天。
初到中国,寒春在上海暂住了一段时间,很快她便踏上了去往延安的路程。延安的生活条件远比她想象的要艰苦。
没有电灯,没有现代化的设备,甚至连吃水都成问题。但这里的人们团结一心,用小米加步枪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了希望。
寒春被这样的精神深深感染,认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新方向。
1949年,她与阳早在延安的一间窑洞中结婚。婚礼简朴,但意义非凡,从那一刻起,他们共同扎根中国,投身于革命与建设。
寒春和阳早选择的事业并非核武器,而是农业,尤其是畜牧业。
他们带着几十头欧洲奶牛,从延安转战内蒙古和西安,进行养殖试验。中国当时的农业技术极为落后,机械设备几乎为零。寒春用她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精神,一点点改进牧场设备。
她设计了中国第一批青饲料铡草机和挤奶设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奶牛品种改良方面,夫妻二人更是倾尽心血,通过长期繁育,让中国奶牛的产奶量从不足两吨提升到五吨以上。到后来,这一数字甚至达到了九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寒春随农业考察团前往美国。
在这个她离开了20多年的国家,她并没有选择探望亲友,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她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食物,将能节约的外汇全都用于购买设备和资料。回到中国后,她和阳早结合当地情况,对这些技术加以改进,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即便晚年,寒春夫妇仍然居住在牧场附近。他们的家中没有任何奢侈品,所有家具都是旧物,生活极其朴素。他们的孩子在普通的中国学校读书,没有特殊待遇。
寒春认为,只有与人民站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国家。
2003年,阳早去世。
寒春在北京协和医院为他办理后事时,拒绝购买昂贵的骨灰盒,坚持选择最简单的安葬方式。她甚至让医生取下阳早的心脏起搏器,希望能够留给需要的人。
七年后,寒春也安详离世,与丈夫合葬在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牧场旁。
寒春的一生,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信仰的界限。从核物理学的实验室,到中国的田间牧场,她用一生践行了信仰。
2004年,当中国政府颁发“绿卡”时,寒春成为第一人。
这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对她数十年奉献的致敬。
寒春曾说:“我参与了20世纪两件伟大的事情,一件是原子弹,另一件是中国革命。”
她的选择,或许不为常人理解,但她的贡献却深深镌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之中。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1-09-24——《新中国绿卡第一人:她曾在“曼哈顿计划”中研制原子弹,却为何来中国养起了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