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里总有人算错账,觉得 7 万多家美企撤走顶多损失 6000 亿美元销售额,却没琢磨明白,中国市场这块喂肥了无数巨头的肥肉,吐出去可就再也捡不回来了。 先不说这 7 万多家企业里有奥的斯、通用电气这种扎根百年的老江湖,单说它们砸在这片土地上的 1.2 万亿美元投资,还有平均 37 年的运营根基,哪是说搬就能搬的。 更关键的是,全球找遍了,也没第二个市场能接住这么大的盘子,戴尔就是最鲜活的反面教材,把 “捡芝麻丢西瓜” 演成了年度商业悲剧。 戴尔当年在中国的待遇简直是 “超国民级别”,厦门海关为它的直销模式量身定做报关系统,地方政府从土地到税收一路绿灯,靠着中国供应链 85% 的占比,它把自己打造成了顶级 “组装大师”。 中国市场曾贡献了它全球四分之一的营收,厦门工厂每秒就能下线一台电脑,那光景多风光。可它非要跟风搞 “去中化”,放话 “一颗中国芯也不要”,计划 2025 年把一半产能迁出中国。 结果呢?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退货率从 3% 飙到 18%,2023 年 PC 出货量暴跌 44%,到 2025 年第二季度直接被市场机构归到 “其他” 阵营,连个独立排名的资格都没了。 更惨的是供应链崩了,曾经紧密合作的中国供应商全转头喂饱了竞争对手,零件采购周期硬生生慢了近三分之一,成本和效率这两个看家本领全废了。 全球营收同比跌 20%,桌面电脑业务腰斩,只能靠裁员万人止血,厦门、成都的工厂四季度就要彻底关门。那些被裁的工程师转眼就被华为挖走,新品因为没了中国产业链支撑还出了质量问题,只能大规模召回。 这边裁员裁到人心惶惶,那边在印度招人却玩不转,好好的商业帝国硬生生把自己作成了笑话,这就是跟中国市场叫板的代价。 戴尔的遭遇可不是个例,看看苹果和特斯拉就知道中国市场有多重要。2025 年第二季度,苹果大中华区营收 157.6 亿美元,占了总营收的 19.27%;特斯拉中国营收 57.31 亿美元,占比 22.99%,相当于全球每四块钱收入就有一块来自中国。 要知道中国外商投资收益率高达 9.1%,是欧美的三倍,这种赚钱效应谁舍得丢?美中贸委会的调查更实在,82% 的在华美企 2024 年都赚了钱,虽然对关税有点慌,但 80% 以上都承认,没中国业务根本没法保持全球竞争力,所以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打算维持投资计划。 有人说可以转去印度、东南亚,这话听听就行。印度人口跟中国差不多,但 2021 到 2023 年肉类消费量才 790 万吨,连中国的十二分之一都不到,消费能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就算未来十年印度粮食消费增长快,可高端产品市场在哪?东南亚更别提了,戴尔把产能迁过去,质量问题一堆,供应链还掉链子,这就是现实。 中国有近 200 家企业给特斯拉供货,从零件到组装的完整生态,不是哪个国家三五年能建起来的。那些喊着 “去中化” 的企业,说白了就是低估了中国制造的深度,高估了自己的议价能力。 关税战的代价早有显现,美国有家居用品零售商和玩具供应商因为扛不住关税压力已经破产,这种连锁反应还在蔓延。 可就算这样,70% 的美企还是选择留在中国,微软甚至押注中国云计算市场,等着 2025 年规模破万亿。道理很简单,中国市场不只是销售终端,更是检验产品、打磨技术的赛场,丢了这里,就等于丢了全球竞争的入场券。 想想看,7 万多家美企每年在中国赚走的利润,再加上不可替代的产业链资源,哪是随便找个市场就能补上的。戴尔已经用万人裁员、工厂关闭的代价证明了,跟中国市场较劲就是跟自己的饭碗较劲。 那些还在犹豫的企业要是真撤走,留下的空白马上会被国产企业填满,就像华为趁着戴尔溃败把 PC 出货量拉涨 35% 一样。 到时候再想回来?市场早被分光了,毕竟中国消费者可记仇,也最懂谁在真心实意做业务。这账算下来,谁傻谁才会真把肥肉吐出去。
华为疯了。真的。它直接把“平板”这两个字,从字典里撕了。搞了个8.8寸的“
【72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