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乐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北魏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这既是对自周汉以后汉族礼仪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隋唐时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舞蹈体系的发展。
就其功绩而言,北魏音乐舞蹈已经把北方草原、中原农业、西域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并逐步成为一种制度。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一方面使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又使其歌舞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不仅没有把它本身的色彩抹去,还激起了人们对古代西周礼仪和音乐的思考,并从中挖掘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之处,因此,北魏乐舞才能以一种包容南北、融汇古今、融汇创新的宽阔心胸,开了隋唐乐舞之先河。
北魏乐舞的体制化,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与政治、华夏与四夷的统一。
对于建立于中原的外来王朝——北魏,我们要从其内部需求,舞蹈表现形式,以及它的动力三个角度去认识它,才能真正做到“以乐为本”。
北魏乐舞在文化上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乐舞本身的融合,即游牧、中原、西域三大乐舞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
二是中国以礼为政,以乐为舞,将鲜卑族、汉族等民族的多元文化,以乐、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北魏乐舞在历史上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1、明孝宗
在这一时期,北魏通过对外开疆扩土、收编各民族,以及解决内部的民族矛盾等方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北魏急需以文化整合的方式来解决国内的冲突,同时也要以皇权为基础来树立民众的凝聚力。
在乐舞方面,它以中原汉族礼乐制度为主,并以各民族的乐舞为内容。这件事情,还是拓跋珪亲自下令,让邓远来主持大婚的。
2、孝文帝宣武帝
孝文帝在这一时期,为了加强皇权,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汉化变革。宣武皇帝对孝文帝改革的承继与巩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音乐与舞蹈方面,北魏以中原礼制为基础,其音乐与舞姿优美,而孝文帝至太和年间又作了一系列的变革。
3、自宣武以后,
其时,朱荣乱乱朝纲,残害汉人,焚毁乐府,使其蒙羞。尔朱氏亡后,朝廷应恢复和延续旧有的乐舞,恢复和恢复“雅乐”。
此时,由于孝文帝“汉化”的推行,“乐与政通”的儒学音乐舞蹈观念,已被鲜卑皇室及朝野上下所有意识地接纳。
因此,百姓对于礼仪政治的热情不但未减,而且很可能将政治的希望寄托于制礼与音乐之上,因此,北魏灭亡前一年,仍然致力于音乐与舞蹈的改革。
1,音乐舞蹈体裁与体裁的统一
北魏文化整合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同化和消化汉文化。宣武帝永平二年,五零九年,刘芳派七位乐师,到扬州和义阳(均在南部),教他们「八极」、「文武二舞」、「钟声」、「笛声」和「登歌」。
从时间上来看,刘芳修订《雅乐》时,恰好是梁国建立八年之后。换言之,那七位“南朝”的乐手,应当还是属于南朝早期的时期。
在北魏前期,在鲜卑人的西域,汉族乐舞与传统祭典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鲜卑民族传统的“升坛”仪式是“摇鼓”。这一舞蹈类似于今天东北地区鄂伦春和鄂温克等民族所跳的萨满舞蹈。
在北魏前期,在西郊地区,既有汉族的纯祭祀,也有西郊地区混杂的祭祀音乐与舞蹈。到了孝文帝时期,西城的祭典已经被取消,只剩下南城的祭典。
2,乐舞观念的融汇
北魏在乐舞形式和形式上的融合,以及中原地区汉族乐舞观念上的吸收,都是北魏文化融合的主要体现。在北魏吸收中原汉族乐舞观念的进程中,“雅正”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雅正”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涵。从这一点来看,北魏后期对音乐舞蹈的多次修订中,都以“雅正”为重点,可见其对音乐舞蹈“雅正”的追求是一脉相传的。
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论”主张,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本构成归于“气”,并把音乐的源头归于“气”。因此,音乐能够很自然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能够沟通人与神。
“乐”,亦为力与欲的象征。皇帝作为权利的至高阶级,在欲求的分配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他可以通过乐舞来实现权求的合理分配,从而建立起一种阶级关系,或是与部下签订一种协议。
1、礼乐体系自身的演变
从汉朝到北魏,中国音乐舞蹈经过了东周礼崩乐毁的时代,逐渐向正统、制度化发展。西汉时期,贾谊和叔孙通在两汉时期就已对“礼乐”进行了尝试,但大多未见成效,许多民间乐曲已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2、北魏统治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多数北方民族在中原地区入侵后,都会有一项重大活动,以此来证明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从北魏到十六国,再到辽,再到金,再到元,再到清朝,都是如此。
要证明中原人是“正统”,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体现出对“正统”的传承。所以,汉族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超越。礼仪是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中原王公贵族之间的争斗
北魏由鲜卑建立,中原士族迫切需要一个音乐舞蹈体系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获得更大的政治声望。北魏初期,只有中原士大夫为其所用,汉族在朝堂上始终未得到真正的稳固。
因此,中原朝廷也只有不断地扶持和推动汉化,通过设立音乐舞蹈体系,同化同朝的鲜卑王公,从内部接受汉人文化,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北魏乐舞的文化融合和体制化,始终是在中原汉族乐舞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乐舞的结合。北魏音乐舞蹈的文化整合和体系化,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的改变,更表现为内部观念的革新。
北魏乐舞文化的融合与体制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民族矛盾。在儒学的乐舞观中,乐舞有化解冲突的作用,“礼”与乐舞相结合,形成战后乱局中的新秩序。这一冲突的化解、新秩序的建立,都是文化整合与体制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