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局最近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要求对方别乱动,让中方来调整卫星轨道避免碰撞。这是中美两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协作。 2025年10月5日,中国航天局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这事儿看着是中美第一次真正协作,根子上还是太空里的航天器实在太多了,碰面的风险越来越大。 要知道,现在近地轨道上光是能监测到的物质就超过1.4万吨,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没用的太空垃圾,这些东西跟正常运行的卫星挤在一块儿,危险得很。 这几年各国都在搞“巨型星座”,就像各家公司都想在这条拥挤的马路上多占几个车位。美国SpaceX的星链卫星现在已经有8128颗在天上转,占了所有在轨卫星的一半,远期还打算放4.2万颗上去。 咱们中国也在规划“国网”和“千帆”两个大项目,加起来要部署近3万颗卫星。还有亚马逊的“柯伊伯”、英国的OneWeb,个个都想往太空里塞卫星,算下来全球已发布计划的卫星总数超过13万颗,可近地轨道其实只能承受10万颗卫星的饱和量。 光说数量还不够,看看实际的“交通状况”就更清楚了。星链卫星每周跟其他航天器的接近次数就有500次,2024年底到2025年中这半年里,星链为了避碰就动了14.4万次,比前年多了两倍,这说明太空里的“剐蹭风险”一直在飙升。 更让人揪心的是,2021年星链卫星还两次危险接近咱们的天宫空间站,当时航天员还在里面执行任务,没办法只能紧急调整空间站轨道避险。 第一次是7月,星链1095号卫星突然从555千米的高度降到382千米,正好跟空间站轨道重叠;才过三个月,2305号卫星又横冲直撞改变轨道,两次都差点撞上,这可不是小事,就像马路上有人开车突然变道,差点撞到正常行驶的车一样危险。 太空里的碰撞可比地面上的车祸严重多了。太空中的物体速度能达到每秒6000米,是子弹速度的7倍,一颗0.5厘米的碎片就能把卫星撞得稀烂,10公斤的碎片撞上卫星。 更可怕的是一旦撞出碎片,这些碎片又会撞向其他卫星,引发连锁反应,这就是科学家说的“凯斯勒综合征”,到时候近地轨道会被碎片堵死,人类几十年内都没法再去太空探索,连手机信号、GPS导航、天气预报这些日常用的服务都会瘫痪。 1978年前苏联一颗卫星掉下来,30公斤浓缩铀污染了800公里的地面,清理费花了1400万美元,要是卫星在天上相撞,后果更不堪设想。 以前中美在太空领域沟通很少,美方有时通报风险,中方要么没回应,要么信息传不到,甚至出现过双方航天器都想避碰却因为没商量好“同时机动”的情况,反而更危险。 但现在不一样了,太空堵得实在没办法,再不通气就要出大事,这才倒逼两国坐下来协调。 这次中方主动提出自己调整轨道,也是因为咱们现在有了精准监测卫星轨道的能力,能把预警的错误率降低30%,有底气做好规避动作。 而且不只是政府层面,咱们的卫星公司已经和SpaceX、OneWeb这些外国公司建立了协调机制,毕竟商业卫星越来越多,民间不商量也不行。 说到底,太空就像全人类共用的一条大马路,以前车少的时候不用管,现在车多了还没有交通规则,必然会堵得水泄不通,甚至出事故。 这次中美协调不是偶然,是太空“交通拥堵”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要是再没有统一的“交通规则”,不明确谁该让谁、怎么避让、出了事谁负责,以后这样的碰撞风险只会越来越多。 中美作为拥有卫星最多的两个国家,这次能坐下来商量避让,也是给全球立了个榜样,毕竟太空是全人类的,再堵下去谁也没法独善其身。
中国航天局最近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要求对方别乱动,让中方来调
罗普娱记
2025-10-09 11:32:1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