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交及合作,一是利益共享,二是理念共振。而彼此反目,也皆因此二者相违。
张邈与曹操反目的兖州之变,也是如此。
张邈是东汉末年陈留太守,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此前因为与袁绍有隙,又曾与吕布交往,袁绍几次叫曹操杀张邈,但曹操都未听从,跟张邈更为亲近。曹操逃出京城,回乡散财聚兵讨董卓,后来拥有兖州,张邈是有恩于曹操的。他认为曹操是能够平定天下造福黎庶的英雄人物,但是后来曹操的一些行为改变了张邈等人的认知。
一是曹操的残暴滥杀。
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开始东征陶谦的战争。期间曹操为报陶谦杀父之仇,血洗徐州,手段非常残忍。《三国志·陶谦传》载:“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资治通鉴》载:“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曹操的这种暴行自然会引起大多数士大夫阶层的谴责,曹操的名声遭受了很大的损害。
二是在兖州发生的名士边让被杀事件,造成了兖州地方势力的恐慌,局势急转而下。
边让被杀的原因,《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均有记载:“讥议”曹操。边让在当时很有名气,深得兖州地方势力的敬重,虽然史书未载边让之死的原因,但从时间上推理,极有可能是边让对曹操血洗徐州不满,加上曹操阉党之后的这种出身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言语之间处处讥讽,终于让曹操忍无可忍。《资治通鉴》中说“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的描述有两种意思:第一,边让的“讥议”并非当面对着曹操说的,因此当是在与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私下谈论中提及的。由于边让的名气大,他的“讥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曹操不得不杀边让。第二,“并其妻子”可见曹操对边让恨之入骨,反过来也可以说明边让“讥议”之恶毒、毒害之深远、影响之广泛,曹操此举是杀鸡儆猴。不过这次曹操的行为明显失算,没有料到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原本部分兖州地方势力对曹操在兖州的存在就心存顾虑,血洗徐州让他们对曹操产生了心理恐惧,杀边让更是引发了巨大恐慌,原来的一部分的意见如今就变成了共识。
陈留太守张邈代表的是兖州地方势力的阵营,早就对曹操心怀不满,加之曹操做出的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不断催化,叛乱是一件迟早的事情。
首先,曹操血洗徐州改变了兖州人士对曹操“必宁生民”的看法,诛杀边让又让人深恶痛绝。其次,曹操在兖州势力的快速扩张,也影响到了兖州地方势力的利益,这种情况是兖州势力所不能接受的。
推动张邈反叛曹操的还有兖州本土豪杰陈宫。《三国志·张邈传》中对此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
陈宫之所以推荐吕布,完全是想借吕布之手赶走曹操,力求自保。“若权迎之”也说明这只是权宜之计,这也说明通过曹操一事之后,陈宫和兖州本地势力对“外人”管理兖州的怀疑和恐惧。陈宫的提议能得到张邈的首肯,也证明在对兖州统治权的问题上,兖州本地势力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意见:赶走强敌、自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