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

烟雨评社 2025-10-16 16:52:08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 14 亿人口里选人才,美国却能全球选! 这话戳中了芯片竞争最核心的痛点,断供芯片能找替代方案,人才断层才是真的难补,美国芯片产业的底气,很多时候就来自这些全球招揽来的人才,硅谷里光是华人工程师就有25万左右,芯片设计和制造岗位上他们占了八成多。 芯片制造是出了名的 “高精尖” 领域,从芯片设计的架构研发,到光刻机的精密制造,再到晶圆代工的工艺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 比如研发 7 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不仅要懂量子物理、材料科学,还得精通精密机械和人工智能,这种复合型人才,不是靠短期培训就能培养出来的,得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 尹志尧博士当年在美国硅谷工作时,就见证过美国如何通过吸引全球人才,快速突破芯片技术瓶颈。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为了研发更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从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招揽了大量物理、化学领域的博士,这些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只用了 5 年就突破了 180 纳米制程的关键技术。 再看现在美国芯片专家的构成,确实像尹志尧说的那样,华人占了很大比例。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024 年的数据,美国半导体企业的研发团队里,华人工程师占比超过 35%,在高端芯片设计和光刻机研发领域,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 40% 以上。 这些华人人才里,很多是从中国顶尖高校毕业后,去美国留学然后留在美国工作的。比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些名校的半导体专业,每年录取的中国留学生占比超过 20%。 其中大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英特尔、高通、应用材料等美国芯片企业,因为那里有更充足的研发资金、更先进的实验设备,还有更完善的人才晋升体系。 反观中国,选芯片人才只能局限在 14 亿人口里,而且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虽然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可真正能深耕芯片领域的顶尖人才并不多。 一方面,芯片行业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互联网、金融这些短期内回报更高的行业;另一方面,部分顶尖人才在国内读完本科或硕士后,会选择去美国深造,最后留在海外工作,导致国内芯片企业很难招到顶尖的研发人才。 美国 “全球选才” 的优势,还体现在人才政策上。美国为了吸引全球芯片人才,推出了 “杰出人才签证”(EB-1A),只要在半导体领域有突出成就,比如发表过顶尖论文、获得过行业奖项,就能快速拿到美国绿卡,还能享受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福利。 比如 2023 年,美国通过 EB-1A 签证吸引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 1200 多名芯片专家,其中有 300 多人来自中国。这些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能带动美国芯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 “人才吸引技术 — 技术吸引更多人才” 的良性循环。 而中国虽然也在加大芯片人才培养力度,比如教育部在 2022 年新增了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全国有 80 多所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可短期内还是难以弥补和美国的差距。 一方面,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授缺乏芯片产业的实战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 1-2 年才能上岗;另一方面,国内芯片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在增加,但和美国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2024 年,英特尔的研发投入超过 200 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芯片企业华为海思的研发投入约 80 亿美元,资金不足导致很难吸引到全球顶尖人才。 尹志尧博士提到的这种差距,其实已经影响到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速度。比如在光刻机领域,荷兰 ASML 之所以能垄断高端光刻机市场,就是因为它的研发团队里有来自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专家,其中包括大量华人、印度人、德国人。 而中国的光刻机企业上海微电子,虽然已经突破了 28 纳米光刻机的技术,但要研发 7 纳米光刻机,还需要更多顶尖的光学、精密机械人才,可目前国内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才不足 50 人。如果这种人才差距不能尽快缩小,就算中国突破了芯片断供的问题,也很难在先进制程上赶上美国。 不过现在中国也在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人才竞争。比如各地政府推出了 “芯片人才专项计划”,给顶尖芯片专家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福利;国内高校也开始和海外名校合作,联合培养芯片人才;一些芯片企业还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当地的华人人才回国工作。 芯片的核心不是机器,是人。断芯只是供应的问题,断人是根的坍塌。中国要赢这一局,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而是一代人一代人的累积。说白了,谁能留住最聪明那群人,谁就能造出下一个世界级的芯片。 信源:海峡导报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